要点速览: 过度捕捞是多数海洋鱼类走向濒危的首要原因;生长慢、成熟晚、聚群产卵的物种最脆弱。栖息地破坏、河流阻隔、误捕(副渔获)、污染与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风险。有效做法包括科学限额与禁渔期/区、产卵点保护、减副渔获渔具、鱼道与河流连通、可追溯供应链、打击 IUU(非法/未报告/无管制)捕捞。消费者也能用更聪...
一句话概览: “魅力巨型动物”(Charismatic Megafauna,也常称旗舰物种)指体型较大、外貌或行为极具吸引力、公众认知度高的野生动物,如大熊猫、狮子、老虎、大猩猩、大象、海豚、企鹅、水獭等。以它们为传播入口,能更快撬动关注、捐赠与政策,并通过“伞护效应”带动栖息地内大量“非明星”物种获益;同时也引发注意力...
一句话结论: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 2016 年由 IUCN 从濒危下调为易危,总体数量回升,但栖息地碎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家畜放牧仍在消耗竹林质量并隔离小种群。保护工作的重心正从“面积增长”转向“连通性提升 + 质量改善 + 人与地协调”。一、数量回升≠高枕无忧状态变化(2016):IUCN 将大熊猫评估为易危...
中文名:玛丽河龟学名:Elusor macrurus分布: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玛丽河干流及少数支流(极小分布)保育地位:演化独特且全球受威胁(EDGE)物种榜第 29 位(爬行动物版首榜)识别标签:头顶“绿色莫霍克”(藻类丛生)、下颌棘突、泄殖腔鳃囊呼吸、尾长一、为什么它这么特别?“朋克发型”:常年在清凉、缓慢的河段栖息,头颈...
一句话结论: 自 1970 年以来,全球已消失约 200 种青蛙。曾挺过恐龙灭绝事件的两栖类,如今在栖息地丧失/破碎化、壶菌病(Bd)、水文改变、气候压力与人类传播的叠加作用下快速滑落。但只要组合拳发力——把栖地、连通性、疾病、生境水文等一起解决——很多种群仍可稳住甚至回升。为什么青蛙格外脆弱?1)高“物种更替率”...
一句话看懂自 1973 年美国《濒危物种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简称 ESA)实施以来,大部分受保护的海洋哺乳动物与海龟种群显著增长。一项对 31 个海洋哺乳动物与海龟种群 的分析显示:78% 的海洋哺乳动物与 75% 的海龟在列入保护后数量上升;海龟总体增长幅度更是高达 约 980%。夏威夷座头鲸也从 1979 年的约 800 头...
核心看点主角是玻利维亚特有的塞温卡斯水蛙(Telmatobius yuracare),曾被怀疑只剩“最后一只”——外号罗密欧(Romeo)。2019 年科研团队在云雾林溪流中一次性找到 5 只同类(2 雌 3 雄),其中包含“朱丽叶”。物种衰退主因与全球两栖危机相同:壶菌病(chytridiomycosis)叠加栖息地退化。故事的浪漫只是开始:真正艰难...
中文名:美西螈 / 墨西哥钝口螈(常被误称“墨西哥行走鱼”)学名:Ambystoma mexicanum类群:两栖类 → 有尾目(蝾螈类)分布核心:墨西哥城南部索奇米尔科湖(Lake Xochimilco)水系(含湿地、运河)关键词:幼态持续(neoteny)、外鳃、全水生、超强再生1|它们住在哪里?天然分布:历史上分布于墨西哥谷地湖泊群;现野外...
常用名:女王海螺、粉红海螺学名:Lobatus gigas(旧称 Strombus gigas)类群:海洋腹足纲(大型海螺)分布:热带西大西洋——巴哈马、百慕大、佛罗里达群岛、美属维京群岛、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及中南美部分海域保护现状:因肉与贝壳被长期过度捕捞;列入 CITES 附录 II(受国际贸易管制);多地实施严管乃至禁采(如佛罗里达...
学名:Daubentonia madagascariensis中文名:指猴(又译“爱-爱猴”“艾艾”)分类:灵长目 → 曲鼻亚目(与其他狐猴同属一大支系)体型:体长约 30–40 cm;尾长 45–55 cm;体重约 2.3–2.7 kg作息:夜行性;树栖为主IUCN 状态:濒危(EN),属于全球最受威胁的灵长类之一分布:马达加斯加岛多类型森林(原始雨林、二次林...
一眼看懂拉撒路物种(Lazarus species):曾被认为已灭绝,后又被重新发现的物种(如腔棘鱼、塔卡赫)。“失踪”的常见原因:隐蔽行为、难以抵达的栖息地、调查不足或误鉴定。重新发现能重启保护行动:带来关注、资金、立法和栖息地管理的改进——但原有威胁并不会消失。什么是“拉撒路物种”?源自圣经中“起死回生”的典故...
学名:Inia geoffrensis别名:亚马孙河豚、粉红海豚(常称 boto)体型:体长可至约 2.4 m;体重可达 ~200 kg 以上分布:亚马孙—奥里诺科流域(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圭亚那等)生态位:大型淡水顶级捕食者保护概况:受多国与国际公约保护;面临水坝、污染、兼捕与船只干扰等复合压力1|“粉...
摘要要点非洲森林象、塔帕努利猩猩与加湾鼠海豚等物种处于极危(CR),核心压力来自栖息地丧失、偷猎/兼捕与疾病。个别物种出现阶段性恢复(如北毛鼻袋熊在封育区与防捕食者围栏下回升)。像索拉羚、海南长臂猿等隐秘难见,增加了监测与保护的难度与成本。IUCN 红色名录分级速览:未评估(NE)/数据缺乏(DD)/无危(LC)...
学名:Python reticulatus别名:网纹蟒、网纹巨蟒(常简称“网蟒”)分布:南亚与东南亚(含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婆罗洲、尼科巴群岛等)体长:常见 3–6 m;极端个体可超过 9 m(约 32 ft)体重:随个体差异很大,巨型个体可达百斤以上生态位:顶级捕食者;主要捕食各类哺乳类与鸟类典型栖息地:热带雨林、...
认识非洲野犬:群体协同、耐力追猎的草原猎手。了解其分布、食性、为何濒危,以及哪些保护措施有效。...
学名:属 Squatina(天使鲨属)中文名:天使鲨(又称“沙魔”)分类:软骨鱼纲 → 软骨鱼亚纲 → 鲨总目 → 天使鲨科(Squatinidae;单一属)体型:大多体长约 1.5 m;少数种可达约 2 m;体重多见 20–30 kg 级别典型外观:背腹扁平、极宽的胸鳍、短而粗壮的尾部,下叶长于上叶生态位:海底伪装伏击捕食者主要威胁:栖息地退...
学名:Arctictis binturong别名:熊狸、熊猫猫(Bearcat)分类:哺乳纲 → 食肉目(Carnivora)→ 灵猫科(Viverridae)体重:约 9–14 kg(个体差异可更大)体长:头体长约 60–96 cm;尾长约 55–90 cm(可缠握)IUCN 级别:易危(Vulnerable)主要食物:无花果等浆果类水果为主,也吃鸟类、昆虫、蛋及小型脊椎动物典型特...
要点速览极危等级:全球野外个体不足 6,500;主要威胁为偷猎取角与栖息地丧失/破碎化。“钩唇”食叶者:上唇前端尖而灵活,能像镊子一样夹取灌木嫩枝与树叶。谨慎回升:依赖严密反偷猎、种群转移与生境管理,近年出现缓慢增长。目录物种概览外形与识别要点分布与生境食性与生态角色行为与繁殖黑犀牛 vs. 白犀牛一览保护现状...
要点速览地球上最大的动物:体长可达约110英尺(33.5米),体重约33万磅(150吨)。滤食性巨鲸:依靠鲸须过滤磷虾,利用可扩张的喉沟完成“掠食式吞咽”。长寿与远迁:通常寿命80–90年(有记录可达约110年),每年跨洋迁徙。超级“高音量”:是已知最响亮的动物之一,低频声波可传播数百公里。主要威胁:渔具缠绕、船舶撞击...
要点速览体型最大 的大猩猩亚种,仅分布于刚果民主共和国(DRC)东部的低地与山麓雨林。受威胁等级:极危,野外存量不足约 5,000 只,近几十年急剧下降。主要威胁:工业与小规模采伐/采矿导致的森林丧失与破碎化、丛林肉猎捕、武装冲突与治安不稳、人畜共患病等。有效举措:社区共管保护地、反盗猎巡护、保护区稳定融资、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