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知识>>濒危

天使鲨(Angel Shark / Sand Devil)全指南:扁平身形的海底伏击者

2025-10-29 13:52:00 3

学名:属 Squatina天使鲨属)
中文名天使鲨(又称“沙魔”)
分类:软骨鱼纲 → 软骨鱼亚纲 → 鲨总目 → 天使鲨科(Squatinidae;单一属)
体型:大多体长约 1.5 m;少数种可达约 2 m;体重多见 20–30 kg 级别
典型外观:背腹扁平、极宽的胸鳍、短而粗壮的尾部,下叶长于上叶
生态位:海底伪装伏击捕食者
主要威胁:栖息地退化与渔业兼捕;多种已达濒危/极危等级

1.webp


1. 天使鲨到底像鲨还是像鳐?

与大家印象中“鱼雷型”的鲨不同,天使鲨背腹扁平、胸鳍宽大,外形更像鳐/鳎(鳐形目)——但解剖学细节将其确认为鲨类

  • 胸鳍与头部的连接:鳐类的胸鳍与头部连成“翼盘”,而天使鲨的胸鳍并不与头部融合,保留了鲨类特征。

  • 鳃裂位置:天使鲨的鳃裂位于头部两侧;多数鳐类的鳃裂在腹面

  • 属名来源Squatina 在拉丁语中意为“一类鲨”,也反映了早期分类时的“像鳐又像鲨”的困惑。

  • “Angel(天使)”之名:宽阔的胸鳍似“翅膀/光环”,造就了这独特的名字;而在沙底伪装突袭的凶猛本性,也让它们获得了另一绰号——Sand Devil(沙魔)


2. 形态解剖与适应:为海底生活而生

  • 胸/腹鳍:极度展开,像“机翼”压扁在海底,便于贴底匍匐与掩蔽。

  • 口与须:口位于吻端,满口三角尖齿,**口角旁的触须(barbels)**能感知底栖猎物的化学/触觉线索。

  • 鳃裂与喷水孔:头侧分布多条鳃裂;眼后具喷水孔(spiracle),在口部埋沙或静止时仍可主动抽水换气——这让它无需持续游动也能呼吸。

  • 尾鳍(叉尾):与多数鲨类“上叶更长”不同,天使鲨的下叶更长,利于从海底瞬间上冲完成攻击。

  • 体色与斑纹:灰、褐、黑、白等底色配合斑点/云纹,常与底质(沙泥/碎贝/砾石)高度同化,实现极强伪装

2.webp


3. 分布、生境与行为

  • 全球分布:西/东太平洋与大西洋多海域均有天使鲨属的记录;印度洋仅在西南部边缘有零星分布。

  • 水深带:从浅海近岸千米级深水(约 1,300 m)均可出现。常见于沙质或泥质海底、海草床边缘、礁底碎屑区等。

  • 日常行为:常将身体半埋沙中,仅露出眼睛与背部轮廓;可在同一伏击点潜伏数日。若当地鱼群“学会了绕开”,它们会短暂换点。

  • 视觉在狩猎中的作用:实验观察显示,即便没有明显气味/电场/震动线索,视觉诱导也能触发天使鲨扑击假饵,说明视觉在近距离伏击中十分关键。


4. 进食策略:0.1 秒的爆发

  • 伏击机制:当猎物(如比目鱼、鲽/大比目、底栖硬壳类与软体动物等)进入攻击扇区,天使鲨以前半身“弹起—上掀—合口”的连贯动作完成擒拿,时间量级约十分之一秒

  • 能量策略:长时间静伏减少能耗;通过位置选择、伪装与突然爆发提高单位攻击成功率。

3.webp


5. 繁殖与生活史(为何易受威胁)

  • 繁殖方式卵胎生(ovoviviparous)——受精卵在母体内孵化,幼鲨以活体方式产出。

  • 胎期与产仔数:不同种群差异较大,常见约 8–10 个月;每胎约 6–25 尾不等。

  • 新生幼鲨:初生体长大约 23 cm 左右,多在较深水域生产以降低被捕食风险。

  • 成长节律:生长较慢、成熟偏晚、繁殖率低——这类 K 选择型特征使其恢复力弱,对过度捕捞极为敏感。


6. 物种多样性(部分举例)

天使鲨属目前记载有约 24 种,分布横跨多大洋:

  • S. squatina(普通天使鲨,东大西洋/地中海)

  • S. californica(太平洋天使鲨,东太平洋东北部)

  • S. japonica(日本天使鲨,西北太平洋)

  • S. australis / S. albipunctata / S. tergocellata(澳大利亚近海多种)

  • S. aculeata / S. oculata / S. punctata(地中海—非洲沿岸种群)

  • S. guggenheim / S. occulta / S. varii(南美近海)

  • S. formosa / S. tergocellatoides(台湾及邻近海域)
    ……(其余种分布于印太、美洲等海域,不同物种的差异多体现于体表纹路、棘刺、地理范围等)

注:具体名录与界线仍随调查与系统发育研究更新。


7. 保护现状与主要威胁

  • 红色名录:在已评估的天使鲨物种中,多种被列为“极危/濒危”,整体呈下降趋势。

  • 核心威胁

    1. 渔业兼捕(底拖网、刺网等)与目标性捕捞;

    2. 近岸栖息地退化(污染、围填海、海草床/泥底破坏);

    3. 种群生长慢、回补弱导致对过度捕捞高度敏感。

  • 管理与恢复:建立禁渔/限渔区、季节性关闭底拖作业、网具改良降低兼捕(如网目选择、逃逸装置)、关键栖息地保护与修复、追踪监测与数据透明化等。


8. 个案:太平洋天使鲨的起落

20 世纪 70 年代前,太平洋天使鲨在美国加州海域曾被视作“无用兼捕”。之后因市场推动,捕捞量在短时间内从几百磅级跃升至几十万磅级,在 1980 年代中期峰值达百万磅量级
随后的最小体长限制(1989)近岸刺网禁令(1994)等措施实施后,地方种群出现恢复迹象。但在其他海域/物种上,保护仍相当迫切。

4.webp


9. 与人类的关系与风险提示

  • 对人类是否危险? 天使鲨对潜水员通常不具攻击性,但被挑衅或误踩时会以迅猛咬合回应——近距离观赏务必保持距离、勿近身打扰。

  • 渔业与市场:作为副渔获物进入市场,一方面带来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加大对种群的压力;可持续认证与替代渔法是关键方向。

  • 公民科学:提交影像记录(时间/地点/深度)有助于科研监测与管理决策。


10. 常见问题(FAQ)

Q1:天使鲨与鳐/鳎有何根本区别?
A:天使鲨是鲨类。其胸鳍并未与头部融合、鳃裂在头侧、具典型鲨类牙齿与骨骼结构;鳐类则胸鳍与头部连成整体、鳃裂在腹面。

Q2:为什么尾鳍下叶更长?
A:利于自海底“起跳”式上冲,在极短时间内由静伏切换为扑击。

Q3:它们怎么繁殖?
A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孵化,产下活体幼鲨;胎期通常约 8–10 个月,一胎约 6–25 尾

Q4:主要吃什么?
A:底栖鱼类(如比目鱼)、甲壳类、软体动物等。采取伏击策略,常半埋沙中等待猎物靠近。

Q5:为什么会濒危?
A兼捕近岸栖息地破坏叠加,再加上生长慢、回补弱,导致许多种群难以承受捕捞压力。


动物标签: 天使鲨

我们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创作了这篇文章,然后确保它经过 动物top 编辑的事实核查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