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因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叠加影响,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正走向濒危或极危。其中包括:北极熊、爪哇犀牛、老虎、山地大猩猩、棱皮龟、棕熊以及黑鹳等,但远不止这些物种。尽管有许多组织在努力保护,它们仍在持续承受栖息地丧失、非法猎捕、污染与气候变暖等多重压力。
本文将概览哪些动物处于濒危状态、为何濒危、我们能做什么,并附上对环境与动物保护律师的访谈要点,帮助读者更系统地理解与行动。
什么是“濒临灭绝的物种”
典型濒危物种速览
更多全球濒危物种清单(扩展)
我们如何保护濒危动物
专家访谈要点(环保律师)
延伸:棱皮龟、熊猫、考拉的现状概览
当一个物种被认定为濒临灭绝,意味着它的个体数量与分布范围已缩小到高度风险水平,若无有效保护,可能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自然灭绝。
导致濒危的因素通常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威胁叠加:栖息地破坏、气候变暖、污染、外来入侵物种、过度开发与非法贸易等。
主要威胁:北极海冰消融(捕食平台消失)、污染物富集、工业干扰与人熊冲突。
种群概况:估计全球仅二万余到三万余只,总体呈下降趋势。若变暖持续,其种群可能在本世纪进一步锐减。
核心要点:保护海冰就是保护北极熊;减排、海洋与极地保护区建设至关重要。
分类: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整体多为易危;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多个种群为濒危,如苏门答腊象。
主要威胁:象牙与体部非法贸易、栖息地破碎化、人象冲突。
关键途径:严打非法贸易、建设生态廊道、社区共管与补偿机制。
状态:极危,野外个体极少。
主要威胁:偷猎(犀角高价黑市需求)、栖息地极度有限与单地集中(单一风险高)。
要点:强化反盗猎、扩大栖息地与遗传多样性管理。
数量:野外不足4,000只,多亚种处于高风险;爪哇虎与巴厘虎已灭绝。
主要威胁:偷猎与非法皮毛/骨骼贸易、森林砍伐导致栖息地与猎物减少。
要点:反盗猎、恢复猎物种群、跨国保护网络与社区参与。
现状:并未普遍列为濒危,但高温干旱、栖息地变化、开发与狩猎压力使部分种群受威胁,须密切监测。
要点:气候适应管理、栖息地连通、科学限额与本地管理。
问题:过度捕捞与“围网催肥”使其资源显著下滑,尤其受高端寿司市场推动。
对策:总量配额、最小体长限制、繁殖期禁捕、严打IUU(非法、未报告、无管制)捕捞与贸易。
状态:极危,野外不足800只(不同年份略有波动)。
威胁:偷猎、疾病、人类活动与栖息地收缩。
关键:反盗猎巡护、生态旅游资金反哺、跨境保护与疫病监测。
问题:海冰退缩、海洋变暖改变食物网,迁徙途中高死亡率;部分种群进入高风险。
要点:海洋保护区、渔业管理、气候减缓与海鸟繁殖地保护。
状态:濒危且持续下降。
威胁:栖息地破碎化、偷猎与误捕、与家犬/牲畜冲突与疫病传播。
要点:大尺度生态连通、社区协作、疫病防控与人兽冲突缓解。
问题:极端天气、迁徙路径花蜜/寄主植物减少、栖息地丧失导致年际波动巨大。
要点:恢复乳草(寄主植物)与花源廊道、跨国迁徙通道保护、农药管理。
大型哺乳动物:棕熊、亚洲黑熊(马来熊/藏熊)、美洲黑熊、雪豹、远东豹、亚洲狮、美洲狮、美洲虎、猎豹、貘、霍加皮、长颈鹿、海牛等。
鲸豚与海兽:蓝鲸、虎鲸、粉红海豚、江豚/鼠海豚(含加湾鼠海豚极危)、巨獭、各类海豹(兜帽海豹、里海海豹、夏威夷僧海豹、地中海僧海豹)等。
鸟类:加州神鹫、冠鹤(丹顶鹤)、菲律宾鹰、角雕、帝鹰、拟鹳(鲸头鹳)、凤尾绿咬鹃(Quetzal)等。
鱼类与海洋生物:鲸鲨、鲟(含里海白鲟)、蝠鲼、鲨类若干、天使之翼海蛞蝓等。
无脊椎与特有种:欧洲水貂、墨西哥蝾螈(美西螈/Ajolote)、托比亚诺鸊鷉等区域性特有濒危种。
鹦形目:多种金刚鹦鹉(红、绿军、斯氏、蓝金刚等)在栖息地丧失与捕宠双重压力下处境堪忧。
上述为长清单的归纳与举例,具体物种名录和保护等级会随新评估更新,实际以各国濒危名录与IUCN红色名录为准。
个人层面
绿色生活:减少一次性用品,优先可重复与可回收,加入“零废弃”实践。
低碳出行:以步行、骑行、公共交通替代短途驾车。
理性消费:拒绝购买野生动物制品(皮毛、角牙、贝壳、珊瑚等),选择经认证的可持续产品。
举报与参与:发现非法买卖或偷猎线索要及时举报;加入或捐助守护组织、做志愿者、转发科普信息。
社区行动:向所在城市/社区了解本地可参与的保护项目,推动垃圾分类、生态修复与校园科普。
社会与政策层面
严格执法:提高对非法贸易与偷猎的惩处力度,完善取证与跨境协作。
栖息地保护与生态廊道:以保护区+生态廊道恢复连通性,降低种群孤立。
产业与土地利用转型:推动林业、渔业、旅游业向可持续模式转轨,减少对关键栖息地的挤压。
教育与代际传承:在学校与媒体强化生物多样性教育,建立公众“物种灭绝不可逆”的意识底线。
法规框架:欧盟层面如《栖息地指令》(92/43/CEE)为成员国设定了物种与栖息地保护最低标准,各成员国需以国内法实现与加严。
改革诉求:不少物种在名录与执行层面仍存“保护真空”,经济部门阻力与地方落实不足,是保护“走不动”的关键原因。
优先关注:如蜜蜂等授粉者,受温度升高与外来入侵种(如亚洲黄蜂)影响,若持续恶化,将对粮食安全构成系统性风险。
公众建议:信息与传播很重要。即使没有经济能力捐助,也可通过社交媒体与社区活动扩大科普传播,形成社会共识与政策压力。
状态:被评为高度脆弱/濒危(区域差异大),全球约2–3万只。
威胁:误捕(延绳钓、刺网)、产卵地丧失、光污染与海洋垃圾。
对策:渔具改良与限渔、保护产卵沙滩与迁徙廊道、公众减塑。
现状:由濒危降级为易危,总体在缓慢回升。
要点:竹林栖息地保护、国家公园体系与科学繁育/放归。降级不等于安全,仍需持续守护。
状态:IUCN列为易危且下降。
争议与更新:曾有“功能性灭绝”的讨论,但主流研究认为整体未至灭绝边缘,然栖息地丧失与火灾、病害使部分地区种群快速萎缩。
对策:栖息地保育、病害监测、火灾管理与城市扩展规范。
每一次物种的消失,都是不可逆的损失。
保护濒危动物并非“爱好者的小事”,而是与我们的粮食安全、气候韧性与经济未来紧密相连的公共议题。从日常选择到政策参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改变的一部分:
拒绝非法野生动物制品
支持守护组织与科研
推动绿色转型与严格执法
参与社区与下一代的环保教育
当社会共识与政策力度形成合力,濒危物种才有机会从悬崖边缘退一步。
Referencias
Australian Koala Fundation (AKF) en mayo de 2019. Australian Koala Foundation calls on the new Prime Minister to protect the koala. Rescatado en mayo de 2019:
https://www.savethekoala.com/sites/savethekoala.com/files/uploads/AKF_press_release_10_may_2019.pdf
Michael Le Pag. New Scientist mayo de 2019. No, koalas are not 'functionally extinct', but they are in trouble. Rescatado en mayo de 2019: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203655-no-koalas-are-not-functionally-extinct-but-they-are-in-trouble/
Bibliografí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Disponible en: https://www.iucnredlist.org/
动物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