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栏>>问题

棱皮龟(革龟)是否濒临灭绝?现状、特征、威胁与保护行动(权威科普版)

2025-08-31 21:30:38 28

学名:Dermochelys coriacea
常用名:棱皮龟、革龟、丽龟、棱皮海龟、海中“水母猎手”
全球保护:IUCN 物种层面“易危(VU)”;不同海域若干种群更为严峻(如东太平洋种群被评为极危
贸易管制:CITES 附录 I(禁止国际商业贸易)


一、结论先知道:是否濒临灭绝?

  • 全球层面棱皮龟目前被评为易危(VU),整体呈下降趋势

  • 区域差异很大

    • 太平洋种群(尤其东太平洋)几十年间锐减,若不加强保护,未来 30 年在部分海域存在功能性灭绝风险

    • 大西洋部分种群相对更稳,但同样面临多重威胁。

  • 数量变化参考:文献与长期监测显示,全球个体在上世纪 80 年代被估算约 11.5 万只,近年保守估计约 2–3 万只,真实数量因海龟高度洄游与监测难度而存在不确定区间。

  • 法律与执法:多数国家/地区已全面禁止掠取、交易、食用棱皮龟及其蛋,并设有重点产卵滩保护渔具改良要求。

1.webp

关键词提示:用户常搜“棱皮龟是否濒危”“棱皮龟 IUCN 等级”“太平洋棱皮龟现状”“棱皮龟数量”“如何保护棱皮龟”。


二、棱皮龟识别与生物学特征

1)体型与外观

  • 世界体型最大的海龟:成体背甲长可达 2–2.5 m体重常见 250–700 kg,巨个体可更大。

  • “无鳞板”的革质背甲:不同于绿海龟等“硬壳”海龟,棱皮龟背甲为厚革质层,表面布有7 条纵向隆脊(棱),形似“半圆筒”;这也是“棱皮龟”名称来源。

  • 前鳍极长:成体前肢鳍展可达 ~2.7 m,利于远距离滑翔游动。

  • 体色:整体深色,散布白/粉斑点;雌龟头顶常见粉色斑

2)“可怕的口腔”并非牙齿

  • 棱皮龟没有牙齿。其口腔—咽喉内壁密布角质乳突(倒刺状),能牢牢挂住水母等胶质猎物,防止滑脱与倒流。

3)潜水、耐寒与寿命

  • 潜水纪录:可下潜至~1,000 m,长时巡游。

  • “巨温性”保温:虽为变温动物,但凭巨大体型、逆流换热与代谢产热,可将体温维持在高于海水(可高出约10–18°C),因此能进入冷水域觅食。

  • 寿命~75–80 年(估计值),性成熟较晚(约10–15 年)。

4)食性与生态角色

  • 主食水母,兼食浮游甲壳类、小型软体动物与鱼卵等。

  • 作为“水母调节者”,有助于稳定近岸生态渔业幼鱼保育环境

5)繁殖与回归产卵

  • 交配在海上进行雌龟每隔 2–4 年回到出生海滩或邻近海滩产卵。

  • 单一繁殖季可产 4–10 窝每窝约 80–100 枚卵,相隔约 9–10 天再上滩产下一窝。

  • 幼体高死亡率:卵与初孵幼龟极易遭犬类、鸟类、蟹类人类活动危害;少数个体能熬至成龟。

2.webp


三、为什么在降:主要威胁清单

  1. 渔具误捕:延绳钓、流刺网、拖网等可造成缠绕、溺亡或外伤

  2. 塑料污染:棱皮龟易将塑料袋/薄膜误当水母吞食,引发胃肠阻塞感染

  3. 海龟蛋盗采与非法交易:沿海传统与黑市需求仍在部分地区存在。

  4. 产卵滩退化:海岸灯光干扰、车辆踏压、人工硬化、旅游踩踏等导致孵化率下降;海平面上升与风暴增多也在侵蚀海滩

  5. 船只碰撞:近岸航运密集区风险高。

  6. 气候变化沙温决定性别(温度依赖性别决定,TSD);持续升温会造成雌雄比例失衡,进而影响种群长期稳定。

3.webp


四、我们能做什么:个人与社区的行动清单

在海滩/旅游者

  • 夜间减少海滩灯光(更换为低光、暖色、向下照射的“海龟友好”灯)。

  • 不触碰、不搬动产卵龟与幼龟,与巢区保持距离;遵循志愿者与管理人员指引。

  • 清理垃圾与渔线;避免放飞会落海的气球。

  • 自驾进入海滩前确认是否禁行,勿碾压巢区。

在消费端

  • 拒绝海龟制品与龟蛋;支持可追溯、减缓误捕的渔业(关注TED 海龟逃脱装置圆钩降低下钩深度/时间等改良)。

  • 减少一次性塑料,参与海岸清洁。

在社区与政策层面

  • 支持产卵滩季节性封护暗夜海岸带建设与栖息地修复

  • 推动巡护与执法公众教育数据监测(如上岸计数、巢位标绘)


五、快速问答(FAQ)

Q1:棱皮龟到底是不是“濒危”?
A:全球 IUCN 等级为易危(VU);但东太平洋若干种群濒危等级更高,下降趋势明确。因此“是否濒危”要看尺度与种群

Q2:为何常见“嘴里满是尖刺”的照片?
A:那不是牙,是角质乳突(倒刺状突起),用于固定与粉碎水母,防止滑出。

Q3:我在海滩遇见上岸产卵的海龟怎么办?
A:不靠近、不照射强光、不触碰,在不打扰距离静静观看或离开;发现巢迹可联系当地自然保护组织


六、延伸:与棱皮龟一起被关注的濒危动物(举例)

  • 蜜蜂(关键授粉者群体持续受威胁)

  • 雪豹、伊比利亚猞猁、白犀

  • 墨西哥钝口螈(美西螈)

  • 赛加羚、苏门答腊猩猩

  • 蓝鲸、海豚、小头鼠海豚(极危)

  • 紫蛙


棱皮龟信息卡(可嵌入站内侧栏)

  • 学名Dermochelys coriacea

  • 别名:棱皮龟、革龟、丽龟

  • 体长/体重:背甲长 2–2.5 m;常见 250–700 kg

  • 分布:全球热带—温带及亚寒带外海;繁殖季回归特定海滩

  • 食物:以水母为主

  • 威胁:误捕、塑料摄入、产卵滩退化、盗采、船撞、气候变暖

  • 保护:IUCN 易危;CITES 附录 I;多国有国家级保护

  • 检索词建议:棱皮龟是否濒危 / 棱皮龟 IUCN / 棱皮龟数量 / 棱皮龟产卵季 / 海龟保护措施


结语

棱皮龟是海洋里程最长的“水母猎手”,也是人类治愈海洋垃圾与过度捕捞问题的“晴雨表”。减少误捕与塑料、守住海滩与暗夜,这头古老的海龟仍有机会在我们的海岸线上继续上岸产卵、延续生命。


参考文献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关于 Dermochelys coriacea 保护状况的报告:https://www.iucnredlist.org/species/6494/43526147


动物标签: 棱皮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