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马鹿外文名Shou Cervus,为西藏自治区的特有物种,最初在锡金发现,因而又被称为锡金红鹿。。西藏马鹿有迁徙习性,冬、春季节时它们主要活动于海拔4000~5000米的高山灌丛和高寒草甸之中,以高山柳、小叶杜鹃、金腊梅等灌丛的嫩枝、嫩叶以及高寒草甸草为食。西藏马鹿过着群居生活,活动范围不足一万平方公里,且都是山地...
马鹿外文名Wapiti,是大型鹿类,由于产地不同,马鹿的形态也有一些差异,在全世界共分化为8个亚种,中国的马鹿大约有3个亚种,大多是中国的特产亚种。马鹿季节性迁徙发生在海拔高度,夏季鹿群出现于高海拔地区,冬季迁徙到低海拔地区。像许多鹿种一样,尤其是山区的马鹿,随着不同季节和地理条件的不同而经常变换生活环境,...
梅花鹿外文名sika deer,是一种中小型鹿,有16个亚种。梅花鹿性情机警,行动敏捷,听觉、嗅觉均很发达,视觉稍弱,胆小易惊。由于四肢细长,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跃能力很强,尤其擅长攀登陡坡,那连续大跨度的跳跃,速度轻快敏捷。梅花鹿群居性不是很强,成年雄性往往是独自生活,夏季和冬季会做短距离的迁移,有一定...
水鹿外文名Sambar,有8个亚种,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体型最大的鹿类。水鹿与其他鹿种相区别的重要特征是:角小、分叉少;门齿活动;颈腹部有手掌大的一块倒生逆行毛;毛呈偏圆波浪形弯曲。水鹿感觉灵敏,性机警,善奔跑,喜群居。水鹿大多在夜间活动,通常在黄昏或夜间觅食,白天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中休息。这些鹿是独居的...
豚鹿外文名Hog Deer,有3个亚种,体型中等的鹿类动物。豚鹿喜欢单独活动,偶尔有2-3只聚在一起,但从来不集结成大群。但在发情季节和采食场所常集成临时小群,每群数只到10余只不等。白天,它们躲进树林草丛之中,到了傍晚才出来觅食。豚鹿全年都可交配繁殖,这种本能有利于扩大种群。豚鹿腿短,行动时喜欢低着头,所以动作...
贡山麂外文名Gongshan Muntjac,无亚种,属于中型麂类。贡山麂一般单独夜间活动,清晨和黄昏活动较频繁,白天活动较少。喜在林缘草坡处啃食青草,亦在疏林中食鲜枝嫩叶。主食常绿阔叶树的鲜嫩叶、枝和草本植物。喜水,能游泳,跨溪沟行动自如。贡山麂通常5-7月产仔,妊娠期5-6个月,每年1胎,每胎3-5仔。贡山麂虽然颜色暗,...
黑麂[hēi jǐ]外文名Black fronted Muntjac,是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外形与云南西部和缅甸分布的贡山麂十分相似。黑麂胆小怯懦,恐惧感强,大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白天常在大树根下或在石洞中休息,稍有响动立刻跑入灌木丛中隐藏起来,其在陡峭的地方活动时有较为固定的路线,常踩踏出16~20厘米宽的小道,但在平缓处则没...
海南湍蛙是无尾目、蛙科、蛙属的两栖动物。头长、宽几乎相等;吻短而高,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颊部几乎垂直;鼻孔位吻眼中间或略近吻端;鼓膜很小;上颌齿甚发达,无犁骨齿;下颌前侧有2个发达的齿状骨突;舌呈长椭圆形,后端缺刻深。主要分布省份:海南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吊罗山 尖峰岭 坝王岭(昌江、白沙)分布在以下...
小腺蛙是蛙科的两栖动物,栖息于海拔110-550米丘陵地区的小水坑、沼泽水沟或梯田边的草丛中。在繁殖季节里,雄蛙常蹲于水沟或水坑边的水草上或草丛中鸣叫。分布于中国福建。在繁殖季节里,雄蛙常蹲于水沟或水坑边的水草上或草丛中鸣叫,鸣声如“gi!ga、ga、ga、ga……”,开始为单音节,以后短促连续数声乃至十多声。繁殖季...
臭蛙是对两栖纲蛙科臭蛙属蛙类的统称,世界已知臭蛙约50种,中国已知30种,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臭蛙受到刺激时皮肤上的腺体会分泌出浓烈臭味,因而得名,臭蛙一生都生活在黑暗的洞穴中,“务川臭蛙”是中国特有的喀斯特洞穴大型蛙类。该蛙生活于海拔700 m左右山区的溶洞内。洞内有阴河流出,水流缓慢。成蛙栖息于距洞口30...
香港湍蛙是中国特有种。该蛙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种群数量很少。背面皮肤具许多小疣,体前部和体侧疣粒尤为突出;腹部皮肤光滑。该蛙生活于海拔1 50~300mm的山溪急流石问,常栖息在小瀑布附近的石上或瀑布里的石壁上,任流水飞溅和冲击。曾发现该蛙的卵12粒和60粒贴附在瀑布内的崖石上。8月31日的雌体(体长45 mm),...
短尾鹦鹉是典型的攀禽,体形小,尾较翅短;嘴较细削,脚短,强劲有力,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体羽主要是绿色,红嘴红腰,翼下为青绿色带绿色翼衬。喜成对或成小群活动,也与其他物种混群。一般在树冠顶层活动,但有时为了寻找合适的食物,也下降到较低的地方。主要吃花蜜和鲜花。晚成雏。短尾鹦鹉...
蓝腰短尾鹦鹉是一种小鹦鹉,也叫墨西哥鹦哥,体羽主要是绿色,翅膀为蓝色。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晚成雏。主要栖息于干燥和半开阔充满灌木和树木的地区、开阔的林区、刺丛平原、次要植被...
獐外文名River Deer,有2个亚种,比麝略大。《本草纲目》说注:“獐无香,有香者麝也,俗称土麝,呼为香獐”。獐不结大群,居或成双活动,最多3-5只在一起。行动时常为窜跳式,迅速。獐生性胆小,两耳直立,感觉灵敏,善于隐藏,也善游泳,人难以近身。雄性獐是领地性很强的动物,会用尿液和粪便来标记自己的领地。当别的雄...
原麝外文名Taiga Musk Deer,有3个亚种,是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原麝常单独活动,或雌兽与子兽组成家族活动,一般晨昏活动较为频繁。夏季多在石砬子、河谷附近的陡峭山崖活动;冬季喜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栖息。原麝为山地动物,能轻快敏捷地在险峻的悬岩峭壁上活动,在密林中也常行于倒木上,并有攀登斜树的习性,极善跳跃。视...
喜马拉雅麝外文名Himalayan Musk Deer,无亚种,是中国五种麝之一。喜马拉雅麝香具有强烈的嗅觉。雄性通过将尾腺与植被摩擦来标记自己的领地。这种分泌物还阻止了繁殖季节的竞争对手。喜马拉雅麝香在受到惊吓时会发出嘶嘶声,甚至在受伤时还会尖叫。他们还具有良好的听觉意识,可以警惕危险。被追捕时,喜马拉雅麝香鹿会寻找...
发情交配期多在10月,孕期6个月,次年7月产仔。雄性与多个雌性交配。雄性气味在繁殖季节标记并保卫领土。雄性上存在的气味腺暗示它们可能参与类似的行为。妊娠期从185天延长至195天。分娩是在6~7月,雌性通常产1~2仔。幼崽在出生时重约500克。长到3~4月大的时候断奶,并且在6个月大左右时达到成年黑麝的体型。雌性可能每...
林麝外文名Forest Musk Deer,有5个亚种,最著名的”麝香“就产于它。林麝是一种胆小懦怯、性情孤独的动物,白天休息,早晨和黄昏才出来活动。平时雌雄分居,过着独居的生活,雌麝常和幼麝在一起,雄麝则用它们巨大的麝腺标志领域和吸引配偶。林麝视觉和听觉灵敏,遇到特殊的声音即迅速逃离或隐藏于岩石中。它们能轻快敏捷地...
安徽麝外文名Anhui musk deer,自80年代安徽麝被发现以来,其生物分类的问题一直没有定论,有结论认为安徽麝是原麝的一个亚种,有结论认为安徽麝是林麝的一个亚种。直到21世纪初,学者经过研究,确定大别山的麝是(安徽麝)一个独立的种。安徽麝的活动区域随季节的交替而有所变迁,春季在低山阳坡灌丛中,夏季在高山石崖边,...
威氏鼷鹿外文名Williamson's Chevrotain,是一种体型非常小的原始鹿类,无亚种。威氏鼷鹿属于分布于泰国和老挝北部和中国云南省勐腊县的一种鼷鹿,原与爪哇鼷鹿(Tragulus javanicus)一起被划归为小鼷鹿(Tragulus kanchil)的一个亚种,2004年起爪哇鼷鹿与威氏鼷鹿成为了独立物种。1916年,一位名叫“威廉姆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