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田鸡外文名Little Crake,是小型涉禽,无亚种。姬田鸡常单独或呈家族群活动,善于游泳和潜水,经常在水塘中的芦苇和水草丛间游泳,有时也到芦苇外面或距离岸边较远的水面上活动,尤其是早晨和傍晚,也能沿着芦苇杆攀爬或者在芦苇上轻快地行走和奔跑。活动时喜欢鸣叫,遇到危险时多通过在芦苇上奔跑或快速地游进芦苇丛中来...
棕背田鸡外文名Black-tailed Crake,无亚种。棕背田鸡是留鸟。喜欢在一边有植物覆盖,另一边有开阔草地的溪流活动,其生活习性很像红脚苦恶鸟。常在早晨和傍晚出来到开阔的草地上活动,晨昏从隐蔽处出来在草地上觅食,遇到危险时则急速往草丛或水边奔跑,到水边后或是进入水中游泳或潜水,或是飞到水域的对岸隐蔽,有时在受...
长脚秧鸡外文名Corncrake, Corn Crake,是小型涉禽,无亚种。长脚秧鸡在中国为夏候鸟,春季于4月下旬迁来我国,秋季于10月份迁走。善于藏匿,白天多躲藏在草丛或灌丛中,早晨、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并且经常鸣叫,叫声清脆洪亮,很远都能听见,鸣叫时常常向前伸长脖子并且左右来回摆动。在地面上奔跑时迅速而敏捷,所以常常...
花田鸡外文名Swinhoes Yellow Rail,无亚种。花田鸡部分为夏侯鸟,部分冬候鸟。在中国东北多为夏候鸟,东部为冬候鸟,其他地方为旅鸟,春季于4月中旬迁来东北繁殖地,秋季于9月中下旬迁离。花田鸡常在早晨和傍晚出来到开阔的草地上活动,在河边或湖边的草丛中活动和觅食。大多在黎明和傍晚活动,白天常藏匿在草丛中。遇到危...
小鸨外文名Little Bustard,是鸨科的大型鸟类,无亚种。小鸨在非繁殖季节常聚集成大群,有时可达几千只,白天活动。在越冬群内的雄鸟有集体炫耀行为和与其他雄鸟对抗、格斗行为。性情胆小而机警,发觉有危险时立刻跑开或隐藏起来。小鸨是杂食性动物,主要吃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但以植物为主,包括嫩茎、叶、花、谷粒和嫩草,...
波斑鸨和其他鸨一样,是开阔而荒漠地带鸟类,在新疆主要栖息于荒漠草原,亦见于草原和荒漠中。它们常集合3-4只或12只左右小群。性情胆怯而机警。平时行动缓慢但善于奔跑。遇到危险时一般不起飞,而是迅速地跑开,蹲下藏匿于草丛中,只有迫不得已时才起飞。起飞时需要首先在地面上进行助跑。飞行的速度较慢,而且距离地面较低...
大鸨外文名Great Bustard,有2个亚种,在中国均有分布,普通亚种繁殖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吉林的通榆、镇赉,辽宁西北部,以及内蒙古等地;越冬于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湖北等省,偶尔也见于福建,此外也有少数种群终年留居在繁殖地。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部和东部。鸨名来自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一种...
小鸦鹃外文名Lesser Coucal,是一种中型鸟类,有3个亚种。小鸦鹃为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机智而隐蔽,稍有惊动,立即奔入稠茂的灌木丛或草丛中。主要以蝗虫、蝼蛄、金龟甲、椿象、白蚁、螳螂、蠡斯等昆虫和其它小型动物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鸣叫声为几声深沉空洞的“hoop”声,速度上升,音高下降,第二种叫...
褐翅鸦鹃外文名Greater Coucal,是中型鸟类,有6个亚种。褐翅鸦鹃喜欢单个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平时多在地面活动,休息时也栖息于小树枝桠,或在芦苇顶上晒太阳,尤其在雨后。它善于隐蔽,遇到干扰或有危险的时候就很快藏在地上草丛或灌丛中,也善于在地面行走,跳跃取食,行动十分迅速,还常把尾、翅展成扇形,上下急扭。...
该蟾生活于海拔1800-2100m的山区,常栖息在流溪及其两旁。所在环境为农作区,种植玉米、豌豆或荞麦等作物;林地多为核桃、松林及阔叶树木。有集群繁殖行为,雄蟾在求偶行为中具有强烈争雌现象。配对是雄蟾前肢抱握在雌蟾的腋胸部,抱对行为约2-4天,卵产在水流较缓的回水凼中,卵粒在管状胶质带内。白天或晚间均能产卵,产卵...
虎纹蛙常生活于海拔900米以下稻田、沟渠、池塘、水库、沼泽地等有水的地方,其栖息地随觅食、繁殖、越冬等不同生活时期而改变。繁殖季节主要在稻田等静水、浅水区活动,当年幼蛙,大多生活于石块砌成的田埂、石缝等洞穴中,仅将头部伸出洞口,如有食物活动则迅速捕食之,若遇敌害便隐入洞穴中,在黄昏后的几个小时,虎纹蛙活...
外形与版纳大头蛙(Limnonectes bannaensis)很相近,从地理分布看,脆皮大头蛙仅分布于中国海南岛;版纳大头蛙分布于中国云南和广西以及广东西部边缘。 脆皮大头蛙生活在海拔290-900米的山区平缓的浅水流溪内,溪内多为大小卵石或石块,水质清澈,水的流量较小而浅,多在石块间流过,溪两岸有高大乔木或...
务川臭蛙(学名:Odorrana wuchuanensis)是一种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属无尾目蛙科臭蛙属,因其模式标本采于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而得名。当地也是该种已知唯一的分布地。栖息于海拔700米左右的山地溶洞内。洞内基本无光,有阴河通过,水深最大可达l一2米、水流缓慢。5—6月为繁殖季节,种群数量稀少。为贵州特有品种...
3-6月繁殖季节时,雄蛙发出“德尔、德尔、德尔”的鸣叫声,晚上鸣声较多。配对时雄蛙前肢抱握在雌蛙的腋部,雌蛙产卵在沼泽水塘附近草本植物的底部,卵泡白色。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老山树蛙常见于海拔1390m左右的次生阔叶树和竹类混生的林区内,地面灌丛和杂草茂密,分布于我国广西田林岑王老山。老山树蛙通常抱对繁殖,繁殖时间为5月下旬。该蛙多活动在树林内。雄蛙在1~3m高的灌丛枝叶上鸣叫,常常几只蛙的鸣叫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罗默刘树蛙,树蛙科刘树蛙属物种,生活于近海边的浸水坑边及其附近的灌木丛或草地上。成蛙捕食蚂蚁、蟋蟀、蜘蛛等。3月初至9月,该蛙在静水塘浅水区繁殖,雄蛙发出短而尖的鸣叫声。5月在水坑内产卵约120粒,浸没在水中的枝条或植物上。2月、5月和8月都曾在静水塘中发现小蝌蚪。饲养情况下蝌蚪4~6月可完成变态。列入《中国国...
洪佛树蛙为两栖类树蛙科动物,体较扁平,吻端略钝尖,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鼓膜明显,前肢短而粗壮,指端具吸盘,趾蹼缘缺刻深,背面绿色,散有稀疏的乳白色细点,体侧和隐蔽部位及指、趾吸盘为乳黄色,腹面淡黄色,卵粒小,呈象牙色。洪佛树蛙常见于海拔1100m左右的山区,栖息于与小溪相连的小水塘边的灌木枝叶上。洪佛树蛙...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 (Fauvel,1879),古代被称作鼍(tuó),民间俗称“土龙”或“猪婆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鳄类,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外动物。扬子鳄喜静,白天常隐居在洞穴中,夜间外出觅食。不过它有时也在白天出来活动,尤其是喜欢在洞穴附近的岸边、沙滩上晒太阳。它常紧闭双眼,爬伏不动处于半睡...
在古代,斑鳖曾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下游和太湖地区。古人称之为癞头鼋。由于肆意捕杀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1972年以来,未发现任何野生个体。可确认的尚存活的个体仅有两只。苏州动物园有一只雄性;长沙动物园有一只雌性,已迁至苏州动物园实施人工繁殖(2019年4月13日13:20,这只雌性斑鳖在苏州动物园人工受精时死亡)。另...
山瑞鳖是变温动物,当温度下降到12℃时,便蛰伏在沙泥或石头底下进入冬眠状态,所以人们也叫它沙鳖。当翌春温度回升到18-20℃时,便苏醒过来开始觅食。山瑞鳖,的最适温度是25-32℃。在最适温度期间,山瑞鳖摄食最旺盛。水温高于37-38℃就有热死的危险。山瑞鳖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在自然界,它吃小鱼、小虾、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