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龟鳖目

黄额闭壳龟

2022-11-12 07:51:04 94
黄额闭壳龟

中文名:黄额闭壳龟

别名:海南闭壳龟,黄额盒龟

纲目:龟鳖目

科属:龟科 闭壳龟属

体长:11-17厘米

体重:500-800g

寿命:30-50年

保护级别:二级

特色:旱季有长达近4个月的冬眠期

黄额闭壳龟的简要介绍

黄额闭壳龟外文名Indochinese Box Turtle,无亚种。

6dcd0a708d8c064631c049e5dd29411c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黄额闭壳龟喜栖息于丘陵山区溪流及浅水区域,常隐藏在林下的落叶内。昼行性,3~7月常栖息于山林中的溪流边,旱季有长达近4个月的冬眠期:雨季的活动也具有明显的间歇期,雨季的活动范围大于旱季。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适应能力差,环境改变,一般不进食,陆生倾向强,也常在水边出没并能在浅水中活动,不善游泳。通常都很胆小,难以饲养,野外捕获的黄额闭壳龟普遍存在拒食症。大多数为杂食,以肉食性饵料为主,主要食物有:昆虫、鱼、虾、青菜、西红柿、水果等。野外栖息最适温度24~28℃。

每年6~10月为黄额闭壳龟的繁殖期,卵白色,呈长椭圆形,直径3厘米,长6厘米,重12克左右。每次可产1~3枚椭圆形卵。

黄额闭壳龟的饲养方法与黄缘闭壳龟饲养基本相似。 但与黄缘闭壳龟相比,此龟非常胆小,初养时要尽量少惊动,否则会长期拒食。饲养此龟时,在正常环境下相对湿度应保持在 65~80%。饲养温度应控制在28℃左右, 冬季温度最低不宜低于15℃,而且不能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冬眠期较短。

中国国内仅在海南对黄额闭壳龟种群数量和现状进行过专门的调查研究。如在吊罗山的研究结果表明,黄额闭壳龟在天然林中种群密度仅为0.79只/平方千米,而且由于人为猎捕和生境破坏等原因野生种群呈岛屿状分布,因此海南黄额闭壳龟的野生种群岌岌可危,急需加大保护力度。人工养殖仅在海南、广东等省有少量,繁殖技术尚不成熟,仅能繁殖出子一代,尚无繁殖子二代的报道。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5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爬行类)——极危(CR)。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极危(CR)。

列入《2000年农业部修订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黄额闭壳龟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体形中等,背甲长83~186毫米,宽68~129毫米;壳高40~92毫米,龟壳高约为壳长的二分之一。头大小适中,宽20.5~28.5毫米,约为背甲宽的三分之一。吻略超过上颚,上颚缘平直,无缺凹或钩曲。下颚略短,头顶部平滑,枕部被小鳞。眼大,眼径大于吻长。背甲隆起,中线有一脊棱,背甲前后缘圆,无明显的凹缺。背甲前后的两侧缘略向上翻,个别标本略呈锯齿状。颈盾极窄长,椎盾5枚,宽大于长,然窄于相邻的肋盾。1~4或1~3枚椎盾前缘中央突出,其前枚后缘中央凹入。第二、四椎盾长大于宽,肋盾4对,缘盾12对,缘盾13对,缘盾11对。背甲各盾片均有不明显的同心纹。腹甲入而平,略短于背甲。前后缘均圆而无凹缺。腹盾各缝的长度顺序为腹盾缝>胸盾缝>喉盾缝>肱盾缝(或股盾缝)>股盾缝(或肱盾缝)。腹甲与背甲以韧带相连,胸盾与腹盾问及相应的骨板间亦具韧带,腹甲的前后叶能向上闭合背甲;无明显的甲桥,亦无腋盾及胯盾。肛盾大,单枚,其上无沟缝或其痕迹,此为已报道的闭壳龟中唯一具有的特征。四肢长度适中,被较大的覆瓦状鳞片,其中以前肢背面的鳞片为最大,腕及踵部具少数大鳞。前肢5爪,后肢4爪,指、趾间具半蹼。尾较短,被硬鳞。
背盾有明显变异:在第四、五枚椎盾间,分裂出一枚扁形的椎盾;肋盾右5,左6,右侧第四枚肋盾一分为二,左侧第三、四枚肋盾各一分为二;缘盾13对。
生活时头部橄榄色、淡黄色或金黄色,可有不规则的棕色斑。吻、枕部、上下喙可有棕褐色斑,有的鼓膜上也有淡棕色细斑。下喙及咽部灰黑色或金黄色。眼后有一金色纵纹达鼓膜。颈部背面灰黑色,腹面浅黄色。背甲正中(椎盾及相邻的肋盾部分)与周缘(颈盾,缘盾背面)为棕褐色,背甲两侧(除上述部位)为黄色。两侧及周缘有似毛笔涂成之棕褐色粗纹或斑。缘盾腹面棕褐色及浅黄色相间,腹甲棕褐色,不规则地缀有少许浅黄色斑。前肢黄色,外侧有黑褐色宽纵纹,前缘有2~3排鲜黄色大鳞。后肢背面灰褐色,腹面浅黄色。尾背及身体柔软部分为灰色或黄色。

黄额闭壳龟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于越南、老挝和中国。在中国除见于海南岛陵水县的大里、南喜、吊罗山及乐东县的尖峰岭外,在广西钦州小董乡、龙州等地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