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有鳞目

伊犁沙虎

2022-11-12 09:01:00 79

伊犁沙虎的简要介绍

外文名Common Wonder Gecko,无亚种。

225aecb4ffc8a2a7d00d9cdef5e0b59f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伊犁沙虎生活在绿洲边缘的沙漠和荒漠草原地带。伊犁沙虎属于较为典型的夜行性守宫,通常情况下它们在白天是不出来活动的,白天往往会躲藏在自己提前挖掘好的深达约80厘米的地洞中,栖息于荒漠环境中。晚上常穿行于灌木之间进行活动,行动极其灵敏迅速,皮肤易破裂。主要以多种昆虫为主要食物,包括小型蜥蜴、蜘蛛、昆虫等小动物,兼食一些植物性食物。

伊犁沙虎为穴居地栖性蜥蜴,因此不具备像典型守宫那样可以用来攀爬的膨大脚趾。不过,在它们的脚趾周围布有无数硬毛,这将为它们在松软的沙土上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而攀爬本领不到位的伊犁沙虎,在土中却是能工巧匠。伊犁沙虎是领域性很强的守宫,假如它们受到惊扰,便会将身体举高并发出嘶嘶的叫声。它们发出严厉的警告声的同时,随时做好反咬回击的准备。它们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可以如同蛇行一样,将尾巴慢慢摆动,使尾巴的大鳞片互相摩擦而发出声音。双眼的眼皮已成角质化,形成了一片貌似房檐的盖子,这将代替眼睫毛,用来阻挡风沙。它们生性害羞胆小,在遇到危险时,动作灵敏,避敌的速度极快。

伊犁沙虎为卵生,雌性在一个繁殖季节可以产下4-5窝的卵,每窝大约产下2个相连的卵,也有很少一部分是产下1个卵,在正常产2卵情况下,其窝间隔时间大约是1个月。不过如果上次产1卵,那么距离下次产卵间隔的时间就会短一些,间隔时间较短约3周。每次产卵为1-2枚,卵经历75-95天便可孵化出约60毫米的幼体。

0e2442a7d933c895d143494e3c5b64f082025aafaae7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1993年,乌兹别克斯坦发行了一张以伊犁沙虎为图案的邮票。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伊犁沙虎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体长可达15-20厘米,头体长约80毫米,超过尾长。头大,鼻端呈圆形,眼、耳孔都较宽,并呈椭圆形。耳孔径是眼径的3/5,眼眶到鼻鳞的距离等于眼眶的长度。躯体稍肥,后肢中等长,指较长,有爪,并且边上带有角质缘。头部覆盖有小的颗粒状鳞片,在鼻上稍变宽,并分布在两眼之间的25-35枚鳞上。隆起的鳞呈四边形,上有刻痕,宽度大于高度。鼻位于隆起的鳞与3-4个鼻鳞之间。有9-10枚上唇鳞和下唇鳞,颏鳞呈四边形, 稍长于唇鳞。整个躯干被以宽、圆而又光滑的覆瓦状排列的鳞。
腹鳞较大,肢鳞较小。在枕部(后头)有9-10枚纵排大鳞。尾根呈圆柱状,后半部明显偏肥,并盖有类似躯干上的鳞片。背脊略白,带弱棕色横条纹,幼体更为明显;腹部呈白色。

伊犁沙虎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多分布在中东及亚洲西南部,从西部的土库曼、伊朗和阿富汗,到中国的新疆等地区,还有阿拉伯半岛西南部也有它们活动的踪迹。
在中国分布于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河畔和甘肃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