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鱼纲>>小型鱼

叶海龙

无危
学名:Phycodurus eques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体征数据

  • 体长:20–35 cm
  • 体重:小型近岸鱼类,随个体变化(通常<100 g)
  • 寿命:野外约 6–10 年(估计)

显著特点

叶状附肢极发达;拟态海藻;雄性育儿(尾部育儿区);瞬吸捕食小型甲壳类。

分布及栖息地

南澳与西澳近岸温带海域;巨藻林、褐藻带、海草床与岩礁交错区,3–30 m。

外观

黄绿—褐色基调伴细纹;长吻小口;背鳍透明小;体表骨板环。

详细介绍

海龙Phycodurus eques)隶属海龙科(Syngnathidae), 以全身繁复的叶状皮瓣著称,仿佛漂浮的海藻。它与海马、海针同属“海龙海马类”, 具有雄性育儿的独特繁殖方式:雌鱼将卵产到雄鱼尾部的育儿区(brood patch), 由雄鱼受精并携卵孵化直至孵出稚鱼。


生态与生物学

  • 食性:小型甲壳类桡足类端足类、糠虾)及浮游幼体为主,通过瞬吸进食。

  • 行为:体态随水草/海藻轻摆,依靠伪装规避捕食者;游速较慢,常在海藻林与海草床边缘活动。

  • 繁殖:雄性尾部育儿区携卵数百粒(常见~120–300 粒),孕育期数周。


形态与识别

  • 叶状附肢遍布头体与各鳍缘,呈黄绿—褐色调并伴随细纹。

  • 口吻极长、口小无齿;背鳍透明细小,主要用于推进与微调。

  • 无腹鳍,胸鳍小;体表具骨板环(海龙科典型特征)。


体型与寿命

  • 体长:通常20–35 cm

  • 寿命:野外估计6–10 年(环境差异显著)。


分布及栖息地

特产于南澳大利亚与西澳大利亚近岸的温带海域, 多见于巨藻林、褐藻带、海草床及岩礁交错区,一般水深3–30 m


保育与威胁

  • 威胁:栖地退化(海藻林衰退、港湾工程)、旅游与观赏贸易采集、误捕。

  • 保护:澳大利亚多地为法定保护物种,实施禁采与栖地保护;潜水旅游采用非干扰规范。

IUCN:近危(NT)(以最新权威评估为准)。

常见问题

Q1:与“草海龙/海马”如何区分?叶海龙叶状皮瓣更发达,整体更像“漂浮的海藻”;草海龙(Phyllopteryx)叶饰较少、体更修长。

Q2:可以人工饲养吗?不建议。其食性专一、运输与适应性差,多地法律亦禁止采集/交易

Q3:观赏与拍摄注意?保持合适距离、避免触碰与强光直射;遵守当地海洋公园/保护区规定。

Q4:雄性育儿有何优势?雄性携卵提高胚胎存活,并使雌鱼可在短期内再次产卵,提升繁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