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
无危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
- 学名:Chaetodontidae
- 纲目:小型鱼
- 科属:Chaetodontidae Chaetodon Heniochus
体征数据
- 体长:多为 8–23 cm;大型 ~30 cm
- 体重:随体长与体高增长而增加(典型小—中型礁鱼)
- 寿命:约 5–12 年(依种与环境)
显著特点
小口刷状齿;专食珊瑚至杂食谱系;成对或小群;甲胄幼体;指示物种价值。
分布及栖息地
印太与大西洋热带—亚热带珊瑚礁、礁湖、外礁坡及海草/海绵群落;亦见人工礁。
外观
体高侧扁、背鳍连续;眼带/假眼斑/体侧条纹多样;吻短—中等。
详细介绍
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是热带珊瑚礁上最醒目的色彩型珊瑚礁鱼类之一, 代表属包括蝴蝶鱼属 Chaetodon与镰鱼属 Heniochus等。多数种以珊瑚虫/小型底栖无脊椎为食, 具小口、细密刷状齿,口器特化以在珊瑚枝间取食。其多样的体侧条纹、眼带与眼斑帮助伪装与群体识别, 常作为健康珊瑚礁的指示物种。
生态与生物学
食性:从专食珊瑚虫(如部分 Chaetodon)到杂食/捕食小型无脊椎(虫螺、甲壳类幼体、海绵等)不等。
社会结构:常见成对或小群活动;部分种形成稳定配偶对,有领域性。
繁殖:外洋放卵放精;卵与仔鱼浮性,幼体有特征性的甲胄幼体(tholichthys)阶段。
形态与识别
体型:体高而侧扁,背鳍连续(前部硬棘、后部软条),吻部短至中等,口小。
花纹:常见眼带(遮眼带)、体侧斜纹/网纹及尾柄/尾缘色带;部分种具假眼斑。
与神仙鱼区分:蝴蝶鱼口更小、吻更尖,背鳍硬棘更明显;Pomacanthidae(神仙鱼科)通常具前鳃盖棘。
体型与寿命
体长:多为8–23 cm;大型种可达~30 cm。
寿命:通常5–12 年,海洋保护区内可更长。
分布及栖息地
广布印度—太平洋与大西洋/加勒比热带—亚热带海域;常见于珊瑚礁台、外礁坡、礁湖及海草/海绵群落, 也会利用人工礁与沉船。
保育与人类互动
威胁:珊瑚白化与栖地退化、观赏鱼贸易采捕、沿岸污染与过度捕捞。
指示意义:专食珊瑚的蝴蝶鱼对珊瑚覆盖度敏感,常被用作礁体健康的指标。
管理:建立海洋保护区、限制采捕与出口、提升栖地连通性与水质管理。
IUCN:本文为科级总述,不同物种状况差异大(LC–EN);本站总述条目标注未评估(NE)。
常见问题
Q1:如何与神仙鱼区分?蝴蝶鱼口器更小、吻较尖,且无前鳃盖棘;神仙鱼(Pomacanthidae)具有明显的前鳃盖棘。
Q2:可以人工饲养吗?多数蝴蝶鱼对水质与食物较挑剔,专食珊瑚者不宜家庭饲养。
Q3:为何被视为“指示物种”?其食性与行为对珊瑚覆盖和礁体复杂度高度敏感。
Q4:代表属/种有哪些?Chaetodon auriga、Chaetodon lunula、Heniochus acuminatus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