躄鱼属(Antennarius|蛙鲉属)
无危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躄鱼属(Antennarius|蛙鲉属)
- 学名:Antennarius
- 纲目:小型鱼
- 科属:Antennariidae Antennarius
体征数据
- 体长:3–25 cm;大型可达 ~35–40 cm
- 体重:小—中型近底鱼类,随体长增长而增重
- 寿命:数年—10 年+(估计)
显著特点
拟态伏击;头背第一背棘特化为钓竿与鱼饵;瞬吸捕食;胸鳍行走与喷水反冲。
分布及栖息地
热带—亚热带浅海珊瑚/岩礁、海绵滩、海草床与碎石藻被底质(1–50 m)。
外观
体表疣突与皮瓣;体色多变以拟态海绵/藻被;口裂大、可外翻扩张。
详细介绍
躄鱼属(Antennarius,亦称蛙鲉属/蛙安康鱼)隶属躄鱼科 Antennariidae, 为典型的拟态伏击型掠食者。其头背第一背棘演化为“钓竿”(illicium)与“鱼饵”(esca), 通过摆动鱼饵诱使小鱼/甲壳类靠近,在毫秒级张口吸入完成捕食。
生态与生物学
捕食策略:以极端伪装+诱饵引诱为核心,张口吸力捕食;记录的捕食反应时间可短至~6–10 ms量级。
运动方式:除步行式胸鳍“行走”外,还能以喷水反冲(喷水推进)短距移动。
繁殖:多于水体释放胶质“卵带/卵幕”(egg raft/veil);卵粒微小、受精后随水层漂移。
形态与识别
钓竿与鱼饵:第一背棘特化为illicium+esca;不同种的鱼饵形态差异大。
伪装:体表有疣突、皮瓣与不规则斑纹,可匹配海绵、海草或藻被;部分种具限度变色能力。
胸/腹鳍:鳍条基部粗壮,可像四肢般支撑与“行走”;口裂大、可瞬时外翻扩张。
体型与寿命
体长:常见3–25 cm;大型种可达~35–40 cm(如纹躄鱼近缘)。
寿命:野外估计数年—10 年+,依种与栖位而异。
分布及栖息地
广布热带—亚热带海域,印太最为多样,亦见于大西洋/加勒比; 常栖于珊瑚礁、岩礁、海绵滩、海草床与碎石/藻被底质的浅海(通常 1–50 m)。
保育与人类互动
威胁:礁体退化、沿岸污染、观赏鱼贸易采集与误捕。
利用与注意:偶作观赏;野外请勿触碰与搬动个体或基底。
IUCN:本文为属级总述;成员评估差异大(LC–DD 等)。本站总述条目标注未评估(NE)。
常见问题
Q1:如何快速识别躄鱼?观察头顶“钓竿+鱼饵”与胸鳍行走姿态;体表疣突、皮瓣与拟态色亦是关键线索。
Q2:躄鱼会主动攻击人吗?不会,属小型伏击者;请避免徒手把玩以免伤鱼。
Q3:能改变体色吗?部分种可在数天—数周范围内调整色调以匹配环境,但不是瞬间变色。
Q4:与石头鱼/蝎子鱼如何区分?躄鱼具“钓竿”且多呈团块状伪装;石头鱼/蝎子鱼具毒棘且头部骨板棘突更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