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无椎>>软体动物

鹦鹉螺

2023-11-07 13:59:58 20

鹦鹉螺的简要介绍

鹦鹉螺,是指头足纲中鹦鹉螺目之下的一个科级分类,鹦鹉螺的共同特征是拥有的大量触手、寿命很长、使用针孔成像眼,是现存唯一具有完整贝壳的头足类,也是著名的海洋软体动物之一。目前鹦鹉螺的种群数量较为稀少,虽然不至于灭绝,但其生活环境需要特殊的水压,难以人工繁殖。


鹦鹉螺科的物种们在地球上已经历了数亿年的漫长演变,其直系祖先是奥陶纪海洋中的顶级掠食者,而现代定义上的鹦鹉螺是在三叠纪晚期开始出现在地球上的。尽管如此鹦鹉螺能靠著平均20年之久的长寿,以及少而精的繁殖策略挺过了地球上所有的大灭绝事件,但现在它们的外形、习性、生态等依然和远古祖先相差无几,其存活时间甚至比大多数已灭绝的古生物(例如恐龙)还要长久得多,故被称为“活化石”,因此鹦鹉螺在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中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1.jpeg

鹦鹉螺外壳切面呈现优美的等角螺线,而等角螺线本身又与黄金分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使鹦鹉螺在亮丽的外表之外又增加了许多大自然的神秘色彩。


鹦鹉螺外形与普通头足纲动物类似,有显著的头部和触须。但鹦鹉螺的触须明显偏多,最多可达90根。鹦鹉螺的触须没有吸盘,因此抓握能力比不上章鱼、墨鱼和鱿鱼这些远亲,但相互之间并无功能上的本质区别,而且可以收回。鹦鹉螺的齿舌很大,并有9颗牙齿,两对鳃。


现在存活的头足纲动物中,仅有鹦鹉螺具有贝壳,其他头足纲动物均无贝壳;船蛸这类的章鱼虽然也有壳,但那只有母船蛸在产卵时会产生白色系的外壳以保护卵,而且外壳与肉体可分离,产卵后便不再有外壳,然而鹦鹉螺的肉体与贝壳是不会分离的。


鹦鹉螺的壳被多个横断的隔板分隔成三十馀个独立的壳室,除动物体所在的最后一个大壳室外,都充满气体(多为氮气),当动物体不断成长,房室也周期性向外侧推进,在外套膜后方则分泌碳酸钙与有机物质,建构起一个崭新的隔板。各壳室之间有一个贯穿的细管,用以输送气体进到各壳室之中,通过气体的调节,操纵身体浮沉与移行。鹦鹉螺这种特殊的身体结构也为人类建造潜艇提供了灵感,许多国家的潜艇也以“鹦鹉螺”命名。


鹦鹉螺为暖水性动物,生活适宜水温为19-20℃,一般生活在50到300公尺深的海洋中,通常夜间活跃,多以底栖的小蟹、小虾等甲壳类动物幼体为食,日间则躲在珊瑚礁浅海的岩缝中,以触手握在岩石上歇息,当动物死亡后,身躯软体脱壳而沉没,其空壳则随洋流漂移,研究其漂移路线对洋流的分析有一定意义。


鹦鹉螺雌雄异体,卵生,雌鹦鹉螺每年产卵一次,一般将卵产于浅水岩石上,孵化期12个月,新出壳的小鹦鹉螺体长约3公分。


鹦鹉螺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鹦鹉螺外形色彩绚丽,体型华美,观赏性极强。它的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鹦鹉螺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鹦鹉螺生活于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广阔热带海域,在深海中尤为常见,北可至日本南方、南可至大堡礁、西可至安达曼海、东可至斐济等地区均有其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