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狗
无危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外耳廓;前肢推进;四肢行走;雌雄体型差异显著;底绒毛发达。
分布及栖息地
南半球岛屿与陆架边缘、上升流与海山;北海狗分布北太平洋岛弧与陆坡。
外观
针毛+底绒;前鳍肢宽大;雄性颈肩粗壮;幼体常具深色绒毛。
详细介绍
海狗亚科(Arctocephalinae,亦称毛皮海狮亚科)隶属海狮科(Otariidae), 主要包含海狗属(Arctocephalus,南半球多物种)与北海狗(Callorhinus ursinus)。 与真海豹不同,海狗/海狮具外耳廓、以前鳍肢划水推进,登岸可四肢行走。海狗底绒毛浓密, 历史上曾遭皮毛贸易过度捕猎。
生态与行为
以中上层鱼类与头足类为食,常在陆架边缘、上升流、海山附近觅食;繁殖季在岛屿/礁岩形成繁殖地(rookery), 具显著两性异形与一雄多雌;雌兽于海上觅食与岸上哺育之间往返。
形态与识别
雄性远大于雌性;前鳍肢宽大,海上由前肢提供主要推进力;体被针毛+致密底绒毛(海狗特征更明显)。 陆地上可抬身四肢支撑前进。
分布与分类
Arctocephalus:南美—副南极—澳新—南非一带广布(南美海狗、南非海狗、亚南极海狗等)。
Callorhinus ursinus:北海狗,分布北太平洋(白令海—阿留申—千岛—日本北部)。
威胁与保护
历史皮毛捕猎后果仍在恢复;少数种群仍波动。
副渔获与缠绕(延绳钓、流刺网、废弃渔具)。
食物网变化(渔业压力、厄尔尼诺/海洋热浪)。
污染与疾病(POPs、藻毒素、病原体)。
人类干扰(繁殖地旅游、船只噪声与撞击)。
建议:关键繁殖地与上升流热点的时空保护,渔具改良与防缠措施,海洋垃圾治理与健康监测, 并根据气候年景弹性管理。
常见问题
Q1:与海狮、真海豹有何区别?海狗/海狮有外耳廓、前肢划水且可四肢行走;真海豹无外耳廓、以后肢摆动游泳、陆上爬行。
Q2:为何称“海狗”?传统称呼与其浓密底绒毛和叫声有关,历史上多因毛皮被捕猎。
Q3:保护等级?本页为亚科总述,整体未评估;各物种等级不同(LC 至 VU/EN),以物种页为准。
Q4:与人类的关系?繁殖地对干扰敏感,应保持距离与限速;港湾与渔业设施附近需防缠绕与误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