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鲨
易危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顶级掠食者;区域性温血;高速伏击与跃捕;卵胎生且繁殖率低;长距离迁移与站点忠诚。
分布及栖息地
全球温带沿岸与陆架边缘,常在海豹/海狮聚集地与上升流区出现。
外观
石板灰背/白腹反荫蔽;大三角背鳍与新月形尾鳍;三角锯齿牙;头圆锥、吻短宽。
详细介绍
大白鲨(Carcharodon carcharias,亦称噬人鲨)是温带—亚热带近海顶级掠食者, 隶属鲭鲨科(Lamnidae)。具区域性温血(网状奇静脉)提升肌肉与脑部温度, 以海豹、海狮、硬骨鱼与其他鲨鱼为食,亦摄食腐肉。IUCN 全球评估为易危(VU)。
生态与行为
多在海狮/海豹繁殖地附近伏击,常见高速突袭与跃出水面捕食;具长距离季节性迁移与站点忠诚(aggregation sites)。 为卵胎生,胚胎行卵黄—嗜卵(oophagy)发育;胎数少、成熟晚、繁殖率低。
形态与识别
体型粗壮、头部圆锥形;吻短而宽;背部石板灰、腹部白,体侧具明显反荫蔽; 第一背鳍大而三角,尾鳍新月形;三角形锯齿齿适于切割大型猎物。
分布与栖息地
全球多海域有记录,温带沿岸与陆架边缘最常见,如南非、澳大利亚、加州—下加州、智利、新西兰、日本、地中海等; 常利用海岛、海岬与上升流/海豚海豹聚集区。
威胁与保护
渔业压力与副渔获:延绳钓、刺网、近岸网具;历史性目标渔一度严重。
非法贸易:鱼翅、颌骨与牙齿等;多数国家已列管,CITES 附录 II。
误解与防鲨措施:鼓式陷阱/网具造成死亡;旅游干扰与诱饵行为管理不足。
管理要点:禁捕与执法、减少副渔获(弱钩/磁性排斥/定向放流)、关键育幼与聚集地的时空保护、 科学标志与公民科学监测、观鲨活动的行为规范(不触碰、限人数/距离)。
常见问题
Q1:大白鲨会主动攻击人吗?多数事件是误认或好奇试探;避免在海豹活动密集、能见度差或黎明黄昏时段下水,可显著降低风险。
Q2:为什么叫“温血鲨鱼”?其循环系统可回收代谢热,提高红肌与脑/眼温度,增加爆发力与感知能力。
Q3:寿命与繁殖如何?寿命可达数十年(研究显示可至 ~70 年);成熟晚、胎数少,恢复慢。
Q4:保护现状?多国禁捕并列入 CITES;但非法贸易与副渔获仍是主要压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