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牛鲨(牛鲨)
近危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可长期进入淡水;胎盘型胎生;近岸顶级捕食者;幼鲨河口育幼场;人鲨冲突风险高于远洋种。
分布及栖息地
全球热带—亚热带沿岸、河口、潟湖及可上溯的淡水河流与湖泊。
外观
体粗壮、吻短阔;第一背鳍大而三角;体背灰腹白;胸鳍/尾鳍缘略暗;齿厚具细锯齿。
详细介绍
公牛鲨(牛鲨)(Carcharhinus leucas)是广布于热带—亚热带的近岸大型鲨鱼, 以能在低盐甚至淡水中长期生活而闻名,常沿河口上溯进入内陆河流与湖泊(如赞比西河、尼加拉瓜湖等)。 其渔业与生态位重要,亦因靠近人类活动水域而具有较高的冲突风险。IUCN 全球评估为近危(NT)。
生态与行为
属于胎盘型胎生(viviparous),雌鲨在河口、潟湖与沿岸浅水建立幼鲨育幼场; 多数种群繁殖周期为 1–2 年,孕期约 10–11 个月,胎数约 1–13(常 6–10)。 食性广泛:硬骨鱼、软骨鱼、甲壳类、头足类,亦捕食水鸟与小型海洋哺乳动物。
形态与识别
体型粗壮,吻部短阔;第一背鳍大而三角,臀鳍前具明显腹鳍棘前沟(无棘); 体色背灰腹白,胸鳍尾缘略暗。牙齿厚实、边缘具细锯齿,适于咬切。
盐度适应
通过肾脏与直肠腺等渗调机制,以及尿素/三甲胺氧化物(TMAO)调控,实现从海水到淡水的等渗调节; 是少数可长期进入淡水的大型鲨鱼之一。
威胁与保护
渔业压力:目标渔与副渔获(延绳钓、刺网),鱼翅与鱼肉贸易。
栖息地退化:河口/沿岸污染、红树林破坏、河坝阻断洄游。
人鲨冲突:近岸活动重叠带来安全与误杀问题。
管理建议:河口与育幼场的时空保护,沿岸网具目尺寸与弱断点设计、 释放存活最佳做法(Best handling practices),重点河段的风险沟通与公众教育。
常见问题
Q1:牛鲨真的能在淡水长期生活吗?是。其渗透调节能力允许在低盐—淡水环境中停留与觅食。
Q2:牛鲨危险吗?靠近人类活动水域且体型大,确有风险;遵守当地水域安全提示、避免黄昏/浑水时段入水可显著降低风险。
Q3: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全球热带至亚热带沿岸与河口,西大西洋、东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沿岸及多条大河流域。
Q4:为何被评为近危?渔业压力、幼鲨育幼栖息地丧失与水体工程阻断使其种群受压,部分地区已呈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