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捕鸟蛛
无危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标志捕鸟蛛
- 学名:Neosparassus(扁脸蛛科 Sparassidae)
- 纲目:节肢动物
- 科属:Sparassidae Neosparassus
体征数据
- 体长:雌 15–25 mm;雄 12–20 mm(不含足展);足展 5–8 cm
- 体重:小—中型蜘蛛,随个体差异而变
- 寿命:约 1–2.5 年;雌蛛通常更长
显著特点
夜行主动游猎;树皮/墙面快速奔跑;雌蛛护卵;腹面亮色威吓“徽章”。
分布及栖息地
澳大利亚各州林地、灌丛与城郊花园;树皮下、木堆、屋檐与墙面常见。
外观
扁平体态、侧展步足;树皮拟态灰/黄褐;腹面黄/橙/红-黑对比斑。
详细介绍
标志捕鸟蛛(Badge Huntsman Spiders)通常指臂纹扁脸蛛属 Neosparassus等澳洲捕鸟蛛类群, 隶属扁脸蛛科 Sparassidae。其名中“Badge(徽章/标志)”源于部分物种腹面具有鲜明的彩色斑块, 在受惊或防御时常暴露出来作为威吓信号。
生态与生物学
作息:多夜行性,白天潜伏于树皮下、枯叶背面、石下或屋檐缝隙。
捕食:主动游猎的小型昆虫与其他节肢动物,善于在树干与墙面快速横向奔跑。
繁殖与护卵:雌蛛结卵囊并常进行护卵/护幼;护卵期防御性提升。
形态与识别
体态:典型侧展步足(扁脸蛛体型),身体扁平便于贴附树皮与缝隙。
体色:多为灰褐/黄褐,具树皮拟态斑纹;腹面/腹板可见亮黄/橙/红与黑色构成的“徽章”样斑。
体型:雌蛛体长常见15–25 mm(不含足展),足展可达5–8 cm;雄蛛略小且更纤长。
分布与栖息地
广布澳大利亚各州(林地、灌丛、草地边缘与城乡花园);常见于树皮下、篱笆/木堆、屋内墙面与窗框等。
人类与安全
医学意义:对人类低医学重要性;被咬多为局部疼痛、红肿。对咬伤者建议清洁、冷敷并观察。
与人相遇:夜晚趋光或取暖可进屋;以杯+纸片法轻柔捕捉并放回户外即可。
IUCN:本条为类群总述;多数物种未独立评估,本站总述条目标注未评估(NE)。
常见问题
Q1:为何叫“标志/徽章捕鸟蛛”?因腹面常有鲜艳对比色斑,在防御时显示,形似徽章。
Q2:会织网吗?不织捕食网,以主动游猎为主,但在隐蔽处会铺设少量丝用于固定与卵囊。
Q3:会跳到人身上吗?它们善跑不善跳,偶因受惊而沿墙快速移动;保持距离即可。
Q4:家中如何减少出现?封堵门窗缝隙,清理杂物与木堆,夜间拉好纱窗;出现个体可温和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