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数量估计不足 ~150 只,IUCN 状态:极危。
主要威胁:栖息地丧失与碎片化、套索偷猎、大型猎物减少。
有效措施:保护并连通完整雨林、强化反偷猎、科学规划土地与道路、社区共管。

马来虎体型较小,适应浓密、弱光的热带林下环境。
体长:2.3–2.6 米(7.6–8.5 英尺)
体重:雄性约 48–129 千克;雌性约 24–89 千克
毛色与花纹:橙色底色配细密黑色条纹,利于深林隐蔽
寿命:野外可达 ~20 年
分布:仅见于马来半岛(马来西亚半岛)
栖息地:低地与丘陵雨林为主,亦利用亚热带森林、灌丛与草地(前提是有遮蔽与猎物)。
空间需求:独居、领地大(随猎物丰度而变),连通的大片森林是繁殖与基因交流的前提。
食谱:野猪、苏门答腊/赤麂等鹿类、髯猪为主;偶见机会性捕食更小型猎物,极少数记录会攻击幼年象。
栖息地丧失与碎片化
种植园、道路与基础设施扩张,使大片森林被切割——猎物减少、边缘效应上升、人为进入更容易。
偷猎与套索
针对野味设置的钢丝套不加选择,老虎与其猎物都会中招;哪怕低水平偷猎也足以击垮小种群。
猎物衰退
鹿与野猪被过度猎捕,导致虎缺乏稳定食源,繁殖成功率下降。
人虎冲突
破碎景观增加与牲畜、聚落的接触,报复性捕杀风险上升。
老虎是顶级捕食者,能调控有蹄类数量,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守护老虎,实质上是在守护固碳蓄水的热带雨林与其物种多样性。
守住存量:锁定大型完整林地与生态廊道,确保斑块间连通。
强力反偷猎:情报驱动的巡护、快速清套、重罚与跨部门执法。
恢复猎物:遏制野味猎捕,营造有利鹿类与野猪的栖息地。
道路友好:关键路段建设生态下/天桥与围栏,限速降碰撞。
社区共管:支持在地与原住民有偿巡护、冲突预防与替代生计。
科学监测:相机陷阱、遗传学与占据模型,跟踪种群趋势并优化投放。
不购买任何野生动物制品;发现可疑网售及时举报。
向开展反偷猎、清套与社区护林的一线机构捐助。
供应链相关企业执行零毁林与道路减缓生态影响承诺。
受威胁等级:极危(CR),野外或不足 150 只
核心区域:马来西亚半岛现存保护地—森林景观
头号威胁:碎片化、套索偷猎、猎物减少
优先行动:廊道连通 + 反偷猎规模化 + 猎物恢复
马来虎主要吃什么?
以野猪与鹿类为主,也会捕食髯猪与小型猎物;极少情况会攻击幼年象。
小片森林能否拯救马来虎?
难以长期维系。老虎需要大范围领地与稳定的猎物群落,小斑块既缺食物也缺基因交流。
圈养能否“兜底”?
圈养可作保种备份,但要让马来虎真正延续,必须在原地(马来半岛)实现栖息地保护 + 反偷猎 + 猎物恢复。
动物标签: 马来虎
我们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创作了这篇文章,然后确保它经过 动物top 编辑的事实核查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