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受威胁:8种穿山甲全部被列入 IUCN 受胁名录(从“易危”到“极危”不等),非法贸易量长期居高。
主要威胁:为获取肉与鳞片而过度捕猎;鳞片在部分传统药用体系与奢食文化中被炒作;非法国际走私链条跨洲运作(近年非洲种群亦被大量走私至亚洲)。
保护动作:2016 年 CITES 将所有穿山甲及其制品纳入全面禁贸;各国加强缉私、栖息地保护与公众教育,但黑市需求仍未根除。

穿山甲隶属鳞甲目·穿山甲科(Manidae),现存 8 个物种。它们浑身覆盖角蛋白鳞片,受惊时会把身体卷成紧密球体,借助锋利的鳞片抵御掠食者。
名称由来:“Pangolin”源于马来语,意为“翻滚/蜷缩”。
并非食蚁兽亲戚:虽然同为食虫类,穿山甲与食蚁兽并非近缘。
体型:一般体长约 30–100 cm(1–3 英尺),尾长多为 25–71 cm,体重约 4.5–27 kg。
亚洲 4 种
马来穿山甲 / 巽他穿山甲(Manis javanica)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菲律宾穿山甲(Manis culionensis)
印度穿山甲(Manis crassicaudata)
非洲 4 种
5. 白腹穿山甲(Phataginus tricuspis)
6. 黑腹穿山甲(Phataginus tetradactyla)
7. 南非穿山甲 / 特氏地穿山甲(Smutsia temminckii)
8. 巨地穿山甲(Smutsia gigantea)
生态位差异:部分物种树栖(如黑腹、中华),部分地栖(如巨地穿山甲);同域时段利用与微生境偏好也有差异。
亚洲:南亚、东南亚至中国南部、喜马拉雅山南坡及菲群岛等。
非洲:撒哈拉以南的林地、稀树草原、农林交错带。
生境类型:热带雨林、季雨林、稀树草原、次生林与农林镶嵌地。
栖地要素:稳定的白蚁/蚁群资源、可供掘穴或占用的洞穴/树洞、低干扰夜行环境。
取食方式:依靠嗅觉定位巢穴 → 以强爪撕破 → 伸出黏性长舌(可达约 25 cm)卷食。
消化适应:胃壁增厚、胃内砂砾辅助研磨;几乎无齿,咀嚼弱而吸食强。
多为独居、夜行,领域性强;白天在自掘洞或占用洞内休息。
繁殖:多数物种每胎 1 仔(个别 1–3);妊娠数月;仔兽初生附母背或尾根外出,数月后独立。
极危(CR):中华穿山甲、菲律宾穿山甲、马来/巽他穿山甲
濒危(EN):印度穿山甲、白腹穿山甲、巨地穿山甲
易危(VU):黑腹穿山甲、南非穿山甲
评估核心:过度利用(肉与鳞片)、非法贸易、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近十年贸易链条由亚洲外溢至非洲,8 种全部卷入跨境走私。
奢食文化:城市场景中将其肉品作为“身份菜”。
鳞片用途:在部分传统药用体系中被宣称可治多种疾病(从皮病到重症不等),缺乏可靠现代医学证据。
供需错配:高额黑市价 + 取证与执法链条难点 → 形成高利润、低成本的犯罪生态。
CITES(2016):所有穿山甲及其制品国际贸易全面禁令(附录 I)。
国内层面:多国上调保护等级、加重刑责、提升口岸缉私能力;推动替代药材与行业规范。
保护策略:
源头:社区共管与替代生计,降低对野生资源依赖;
中段:情报驱动的执法、打击跨国走私网络与仓储链;
末端:需求侧治理(公众教育、医疗与餐饮端合规),削弱“神化疗效/身份象征”。
“鳞片有奇效”?→ 鳞片主要成分为角蛋白,类似人类指甲与头发,当前并无经验证的广谱治疗效应。
“人工繁育可替代野外”?→ 穿山甲对食物、应激、疾病极为敏感,人工饲养难度高、成本极大,短期很难成为黑市的“替代供给”。
不买、不食、不用任何穿山甲相关产品。
识别与举报可疑电商/社媒流通信息与走私线索。
支持合规保护项目:反盗猎巡护、救护康复、栖地修复与社区替代生计。
传播基于证据的科普,抵制夸大与谣传。
Q1:穿山甲如何自保?
A:遇险时迅速蜷缩成紧密球体,用硬鳞护住要害;尾部与背部鳞片可抵御咬撕。
Q2:保护上有哪些有效做法?
A:国际禁贸 + 本地强执法 + 需求侧教育是“铁三角”。辅以口岸情报协作、案件溯源、栖地连通性修复与社区替代生计,才能系统性降压。
Q3:是否所有种群都同样受威胁?
A:威胁强度存在地域差异,但贸易链全球化使得亚洲与非洲种群均持续承压;“极危/濒危/易危”只是当前截面,若需求不减,等级可能继续恶化。
动物标签: 穿山甲
我们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创作了这篇文章,然后确保它经过 动物top 编辑的事实核查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