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包括欧洲野猪(Sus scrofa)、印度尼西亚野猪(Sus scrofa vittatus)和非洲疣猪(Phacochoerus africanus)等。野猪属于猪科,其原始分布范围横跨欧亚大陆和非洲。如果您在世界其他地方见过野猪,那是因为它们是由人类引入的。
欧洲野猪是分布最广、影响最深远的野猪种类,原产于欧洲、亚洲和北非。随着人类的迁徙,它已被引入到阿根廷、智利等多个国家,并在西班牙等地成为入侵物种。欧洲野猪体型壮实,拥有粗糙的黑褐色毛发和向后弯曲的獠牙,母猪和幼猪常组成庞大的群体,而成年公猪通常独自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家猪(Sus scrofa domestica)就是由欧洲野猪驯化而来。
印度尼西亚野猪,也称环带野猪,是欧洲野猪的一个亚种,主要分布于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及小巽他群岛。它的头骨更为原始,毛发稀疏,鼻部有明显的浅色标记。该亚种以水果为主食,是热带雨林中重要的种子传播者。在科莫多岛一带,还常成为科莫多巨蜥的猎物。
非洲疣猪,也叫普通疣猪,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典型的野猪物种。它体型健壮,嘴短毛色呈灰色或红褐色,广泛分布于草原、灌丛及稀树草原。非洲疣猪杂食性,能吃水果、草根、真菌、昆虫甚至小型哺乳动物,具有强烈的嗅觉和出色的挖掘能力。IUCN将其列为无危物种。
爪哇疣猪是印尼爪哇岛及巴威安岛的特有种,常见于森林种植园和潮湿地带。最显著特征是面部有三对明显的疣状褶皱和从颈部延伸到背部的长鬃毛。由于栖息地丧失和过度捕猎,该物种已被IUCN列为濒危。
鬃猪分为两个亚种,分别分布于马来半岛、新加坡、婆罗洲和苏门答腊等地。它们栖息环境多样,包括热带雨林、泥炭沼泽和红树林。鬃猪以根茎、真菌、无脊椎动物、小型脊椎动物、种子等为食,尤喜富含油脂的橡树和龙脑香树种子。因森林砍伐与栖息地破碎,鬃猪被IUCN评为易危物种。
巴拉望鬃猪是菲律宾巴拉望群岛的特有种,分布于主岛及周边多个岛屿。该物种栖息于海拔0-1500米的原始与次生森林及农田,由于体型较大,常被当地居民猎杀食用。尽管有法律保护,但实际执行力较弱,急需加强保护管理和新保护区的设立。
苏拉威西疣猪是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及附近岛屿的特有种。它能适应多种环境,包括热带森林、沼泽、草原和农田。其饮食以根茎、果实、嫩芽为主,也会吃无脊椎动物和小型动物。苏拉威西疣猪可与家猪杂交,野生种群正受捕猎和基因污染威胁,IUCN列为近危。
以上7种野猪(疣猪)不仅外形各异、生态多样,也在各自分布区内扮演着重要角色。野猪家族的多样性展现了自然界的无限可能,也提醒我们加强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