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支乌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germaini)外文名Indochinese Lutung,无亚种。印支乌叶猴喜爱群居,成小群生活,每群一般为3-10只。主要树栖,通常在树木的上层活动、采食,很少下地,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和较为固定的住所。由一雄猴率领,早晨和午后觅食,中午休息。晚上在树上或岩洞中睡觉。是草食性的灵长类动物,主要食...
金色乌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geei)外文名Gee’s Golden Langur,有2个亚种。金色乌叶猴群居,每个族群2-12只,通常由一个或两个成熟的雄猴与多个雌猴及其后代组成。 白天活动,清晨与傍晚更活跃,在中午天气炎热时休息。这些猴子大部份时间都是在树上,在跳跃时以尾巴来平衡身体,只有很少的时间下到地面。主要是草食...
德拉库尔乌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delacouri)外文名Delacour’s langur,因以树叶为食而得名。德拉库尔乌叶猴是社会性动物,有很严格的种群等级制度,在家庭群组中由一个雄性、多个雌性和它们的后代组成,一般共只有3到6只猴。其余的单身雄性形成了雄性的团队,适当的时候就会有单身群组中发育良好的雄猴入侵家庭群,...
缅甸乌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barbei)外文名Tenasserim Lutung。缅甸乌叶猴主要树栖。喜爱群居,成小群生活,每群一般为3-10只,较大的群体约有20只左右。通常在树木的上层活动、采食,很少下地,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和较为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大约为3-5平方公里。由一雄猴率领,早晨和午后觅食,中午休息。晚上在树上或...
爪哇乌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auratus)外文名Javan Lutung,有两个亚种。爪哇乌叶猴主要树栖。喜爱群居,成小群生活,每群一般为3-10只,较大的群体约有20只左右。通常在树木的上层活动、采食,很少下地,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和较为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大约为3-5平方公里。由一雄猴率领,早晨和午后觅食,中午休息。晚上...
缨冠灰叶猴(学名:Semnopithecus priam)外文名Tufted Gray Langur,有2个亚种。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级保护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保护野生...
赫克托尔灰叶猴(学名:Semnopithecus hector)外文名Tarai Gray Langur,原是印度灰叶猴的亚种之一。赫克托尔灰叶猴平时喜欢结成十余只的小群在一起活动,每天要花上5个小时来互相理毛。叫声比较低沉,经常发出“呜波”的声音,既是成员之间联络的信号,又对相邻的其他种群起到占有领地的警告作用。无论是在地面上奔跑,还...
印度灰叶猴(学名:Semnopithecus entellus)外文名Northern Plains Gray Langur,无亚种。印度灰叶猴平时喜欢结成十余只的小群或者接近100只的大群在一起活动,每天要花上5个小时来互相理毛。叫声比较低沉,经常发出“呜波”的声音,既是成员之间联络的信号,又对相邻的其他种群起到占有领地的警告作用。无论是在地面上奔跑...
克什米尔灰叶猴(Semnopithecus ajax)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 ver 3.1——濒危(EN)。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橄榄绿疣猴(学名:Procolobus verus)外文名Olive Colobus,是绿疣猴属中唯一的疣猴。橄榄绿疣猴是昼行性物种。树栖性较强,在树丛间行动迅速。生活在5-20只组成的小群族中,有一只成年雄性、一些雌性和一半未成年的幼仔。多个雄性也会组成未达到繁殖年龄的猴群。群族成员非常安静,很少用大声鸣叫沟通。这是一种胆小和安静...
沃尔德伦红疣猴(学名:Piliocolobus waldronae)外文名Miss Waldron’s Red Colobus,自1978以来一直是西方红疣猴一个亚种。原产西非。在2000被认为是灭绝。然而,新的证据表明,这些猴子有一个非常小的数量,生活在科特迪瓦东南角。沃尔德伦红疣猴是在1933年12月由Willoughby P. Lowe发现的,大英博物馆的一位收藏家用博物...
楚阿帕河红疣猴(学名:Piliocolobus tholloni)外文名Tshuapa Red Colobus,曾经是塔那河红疣猴的亚种,2013年划为独立物种。主要食树叶等植物性食物,拇指退化,而拇趾粗大,后肢通常比前直长。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
乌干达红疣猴学名Piliocolobus tephrosceles,外文名Uganda Red Colobus,以树叶、水果、花为食。具体习性不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2008年灵长类红色名录——濒危(EN)。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塔那河红疣猴(学名:Piliocolobus rufomitratus)外文名Eastern Red Colobus,无亚种。塔那河红疣猴比其他红疣猴的家族领地更小。平均每个家庭占地范围接近9公顷,而对应的平均每公顷34-114公顷。平均长度为603米。居住在森林的上层和中层,很少到地面上来。家庭由平均8-15 只成员组成,通常包括一只成年雄性、几只雌性和它...
普氏红疣猴(学名:Piliocolobus preussi)外文名Preuss’s Red Colobus,曾经是西非红疣猴的亚种。普氏红疣猴是昼行性动物。树栖性较强,在属从间行动迅速。它们胃的复杂结构已适应于消化树叶。完全素食,每天会进食大量的树叶,偶尔吃水果、苔藓和种子,每天的进食量可达2-3千克。还会吃土和木炭,以帮助消化叶子上的毒素...
北极燕鸥是属于燕鸥属的一种海鸟。体型中等,分布于北极及附近地区,是候鸟,每年经历两个夏季,从其北部的繁殖区南迁至南极洲附近的海洋,之后再北迁回繁殖区,全部行程达40000多公里,这是已知的动物中迁徙路线最长的。北极燕鸥是一种轻盈的海鸟,它们能进行长距离的飞行。当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北极燕鸥在北极圈内繁衍后...
彭南特红疣猴(学名:Procolobus pennantii)外文名Bioko Red Colobus,无亚种。彭南特红疣猴的家族领地可以延伸100公顷或更多,通常与其他族群的领地重叠。 昼行性。树栖性较强,通常生活在数十只或上百只的群体中,和其他红疣猴物种一样,群族多雄和多雌,通常雌性比例很高,甚至是雄性的二倍。它们在树丛间行动迅速,以四...
地球上头最大的鸟是鲸头鹳,它是鲸头鹳科鲸头鹳属唯一的物种。鲸头鹳的名称来自于它强大的喙,是一种与鹳科非常相近的大鸟,体型高大,平均有1.2米高,体重4000-7000克,翼展达到2.6米。大小似白鹳,头尤其巨大,也是现存头最大的鸟。鲸头鹳长有一张非常有趣、可爱的面部。它那巨大、斑驳的喙部使其显得更具魅力。巨大鸟喙看...
厚嘴苇莺是苇莺科、苇莺属鸟类。和其它苇莺一样,常单独或成对地在茂密的灌丛、草丛中活动和觅食,行为隐蔽,行动迅速敏捷。在繁殖季节,常站在巢附近的高树枝上鸣唱,鸣声清脆婉转,悦耳动听。有时也模仿其它鸟的叫声。鸣声响亮而饱满,以清脆的"tschok tschok”开始,展开成悦耳的哨声短句加模仿其它鸟的叫声;叫声为...
芦苇莺体型较小,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喜欢栖于苇茎和小柳树枝上。性活跃,行动敏捷、谨慎、常藏匿在灌丛或草丛中。鸣声为单调沉闷的2-4声阵发性低鸣,有时模仿其它鸟鸣唱声。叫声为平静的"churr"声。食物主要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食物87.5%是昆虫,主要是蝗虫,占50%,其次是鳞翅目昆虫、蚂蚁、蝽象等害虫。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