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白颊长臂猿(学名:Nomascus siki)外文名Southern White-cheeked Gibbon,是1972年被确认为一个独立的物种,以前它被认为是白颊长臂猿的一个亚种。树栖。白天活动。善于利用双臂交替摆动,手指弯曲呈钩,轻握树枝将身体抛出,腾空悠荡前进。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
海南长臂猿(学名:Nomascus hainanus)外文名Hainan Gibbon、Hainan Black Crested Gibbon、Hainan Black Gibbon、Hainan Crested Gibbon,无亚种。海南长臂猿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种群较大,营家族式生活,一般以3-5头至7-8头的家庭群为活动单位,有时甚至每群10余只。社群配偶制为“一夫多妻”制,即一只成年雄性...
红颊长臂猿(学名:Nomascus gabriellae)外文名Red-cheeked Gibbon、Buff-cheeked Gibbon、Buffy-cheeked Gibbon、Southern Yellow-cheeked Crested Gibbon,无亚种。红颊长臂猿领地意识强烈,每个家庭组占地约20至50公顷。雄性和雌性常进行类似声乐二重奏的鸣叫,并积极从境内追逐入侵者为维护其领地。红颊长臂猿是营家族...
戴帽长臂猿(学名:Hylobates pileatus)外文名Pileated Gibbon,无亚种。戴帽长臂猿一般由4只组成一个家族,其中有一只成年雄猿和一只成年雌猿,其余是半成年和幼小的长臂猿,由成年雄猿担任首领。长臂猿成熟期比较长,家庭关系不仅稳定,而且和谐友善,家族中的成员之间一般都很和睦,互相爱护,共同防卫。也常见3或4个彼...
灰长臂猿(学名:Hylobates muelleri)外文名Müller's Bornean Gibbon,有3个亚种。灰长臂猿一般由4只组成一个家族,其中有一只成年雄猿和一只成年雌猿,其余是半成年和幼小的长臂猿,由成年雄猿担任首领。长臂猿成熟期比较长,家庭关系不仅稳定,而且和谐友善,家族中的成员之间一般都很和睦,互相爱护,共同防卫。也...
银白长臂猿(学名:Hylobates moloch)外文名Silvery Javan Gibbon,有2个亚种。银白长臂猿一般由家族聚小群,普遍为4只。其中有一只成年雄猿和一只成年雌猿,其余是半成年和幼小的长臂猿,由成年雄猿担任首领。长臂猿成熟期比较长,家庭关系不仅稳定,而且和谐友善,家族中的成员之间一般都很和睦,互相爱护,共同防卫。银...
克氏长臂猿(学名:Hylobates klossii)外文名Kloss’s Gibbon,无亚种。克氏长臂猿一般由家族聚小群,其中有一只成年雄猿和一只成年雌猿,其余是半成年和幼小的长臂猿,由成年雄猿担任首领。长臂猿成熟期比较长,家庭关系不仅稳定,而且和谐友善,家族中的成员之间一般都很和睦,互相爱护,共同防卫。克氏长臂猿的习性与各...
白须长臂猿(学名:Hylobates albibarbis)曾经是黑掌长臂猿的一个亚种,2001年被确定为独立物种。白须长臂猿一般由4只组成一个家族,其中有一只成年雄猿和一只成年雌猿,其余是半成年和幼小的长臂猿,由成年雄猿担任首领。长臂猿成熟期比较长,家庭关系不仅稳定,而且和谐友善,家族中的成员之间一般都很和睦,互相爱护,共...
黑掌长臂猿(学名:Hylobates agilis)外文名Agile Gibbon,有2个亚种。黑掌长臂猿一般由4只组成一个家族,其中有一只成年雄猿和一只成年雌猿,其余是半成年和幼小的长臂猿,由成年雄猿担任首领。长臂猿成熟期比较长,家庭关系不仅稳定,而且和谐友善,家族中的成员之间一般都很和睦,互相爱护,共同防卫。黑掌长臂猿的习性...
豚尾叶猴(学名:Simias concolor)外文名Pig-tailed langur,有2个亚种。豚尾叶猴同其他叶猴和长鼻猴有亲缘关系;均属于即猴科〔Cercopithecidae的灵长类动物。豚尾叶猴的学名Simias concolor,由美国动物学家、植物学家——格里特·史密斯·米勒(Gerrit Smith Miller)于1903年命名。豚尾叶猴与大多数叶猴相比,豚尾叶猴...
越南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avunculus)外文名Tonkin Snub-nosed Monkey,无亚种。越南金丝猴分小群体活动,通常由一只雄性和多只雌性组成,也有多只雄性的群体,多个小群体共同分享一片栖息地。白天活跃,通过四肢爬行,爬坡和跳跃,甚至悬挂在树枝上。虽然有些活动也发生在地面上,但通常穿过森林冠层,在树上活动的...
白臀叶猴(学名:Pygathrix)外文名Douc Langur,属下共有三个物种:灰腿白臀叶猴、红腿白臀叶猴、黑腿白臀叶猴。是体色最绚丽多彩的灵长目动物之一。白臀叶猴为昼行性完全树栖的猴子,并常在树林冠层活动,几乎不下地。它们善于跳跃,且动作优雅,跳跃中前臂伸过头顶,后肢先着地,一纵可达6米远。白臀叶猴是群居而生,既有...
栗红叶猴学名Presbytis rubicunda,特别喜欢在高大的树上活动,很少到地面,晚上也睡在大树上。几乎只吃叶子,它们最喜欢的食物是婆罗洲的藤蔓植物和一些稀有树木的幼叶和一些不甜的水果。我们常常提到猴子就会想到猴子喜欢吃香蕉,奇怪的是香蕉对于栗红叶猴来说是致命的。因为香蕉会破坏胃酸平衡,带来严重的消化不良,甚至...
何氏叶猴学名Presbytis hosei结群活动,白天活跃。主食较坚韧的树叶,也吃水果、花和昆虫。下分四个亚种,其中一个亚种,Presbytis hosei canicrus 于2005年在其原分布地、婆罗洲东北部被宣布绝种。2011年6月在印尼东加里曼丹省重新被发现。每次只产1个猴崽。一夫多妻制,一般4--5岁达到性成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生存于新加坡热带雨林的印尼叶猴一般认为在新加坡现存不超过20只。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印尼叶猴数量已增至40只以上,比预计数目翻了一番。印尼叶猴数量增加是新加坡在物种保护方面的一大进步,也显示了其森林植被管理所取得的成效。不过,叶猴生存现状仍然十分严峻,它们所食用的16种植物中,有半数濒临灭绝。它们在马来西亚...
紫脸乌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vetulus)外文名Purple-faced Langur,有4个亚种。紫脸乌叶猴组成大小范围从3到16只的小群。平均群体大小是8.4只,普遍为8-9只。这是一种昼行性的生活在林区的物种,很少在地面上活动,只会短暂停留在地面上。所有雄性群体的活动范围与不同群体的家族活动范围重叠,但不同的家族群体活动区...
郁乌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obscurus)外文名Dusky Leaf-monkey,有7个亚种。郁乌叶猴是群居动物,每个族群2-12只,通常由一个或两个成熟的雄猴与多个雌猴及其后代组成。 白天活动,清晨与傍晚更活跃,在中午天气炎热时休息。这些猴子大部份时间都是在树上,在跳跃时以尾巴来平衡身体,只有很少的时间下到地面。行动敏...
老挝乌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laotum)外文名Laotian Langur,分布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老挝乌叶猴栖息在陡峭的山坡上的森林地区,生活在岩溶石灰岩陡峭的,通常具有近垂直的悬崖,这样的山丘可以为灵长类动物提供安全的避风港,免受狩猎和其他人类活动的迫害。老挝乌叶猴这种濒危物种生存在海拔高达1500米,活动于树...
印度乌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johnii)外文名Nilgiri Langur,无亚种。印度乌叶猴的生物学信息知之甚少。 幼仔主要在5月和11月间出生,这个期间正是季风带来新鲜的树叶生长之后。 该物种的族群一般是由一个雄性和多达23个雌性及未成年的小猴形成群体,在森林中活动,植食性,吃102种植物物种的叶子,以及一些水果,花和...
越南乌叶猴(学名:Trachypithecus hatinhensis)外文名Hatinh Langur,单型种,无亚种分化。一些灵长目动物学家认为越南乌叶猴是老挝乌叶猴的亚种。然而,在2001年越南乌叶猴被定为一个独立的物种。越南乌叶猴习惯于在石灰岩的洞穴、裂缝和悬崖岩石上栖息过夜,而同属的他种类一般在树上栖息。大多数越南乌叶猴单独睡觉,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