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哺乳>>灵长目

海南长臂猿

2022-12-28 22:22:48 72

海南长臂猿的简要介绍

海南长臂猿(学名:Nomascus hainanus)外文名Hainan Gibbon、Hainan Black Crested Gibbon、Hainan Black Gibbon、Hainan Crested Gibbon,无亚种。

4b5baefa069a4783a59490397a477913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海南长臂猿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种群较大,营家族式生活,一般以3-5头至7-8头的家庭群为活动单位,有时甚至每群10余只。社群配偶制为“一夫多妻”制,即一只成年雄性和2只成年雌性组成。只有受到干忧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海南长臂猿社群的活动范围大多在60公顷左右,远大于其他长臂猿,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6只。海南长臂猿的活动领域比较固定,无季节迁移现象。生性机警,晨昏活动,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路线。海南长臂猿是树栖猿类,在树上攀援自如,活动与觅食均在15米高大乔木的冠层或中层中穿越进行,很少下至5米以下的小树上活动。它没有固定的睡觉地点,也不会做窝。睡觉时蜷曲在树上,有时也会在树干上仰天而卧。

海南长臂猿每天的活动很有规律,定时的高声鸣叫,是它们一天当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专家就是据此习性来调查长臂猿数量的。早上6、7点钟,天空还没亮透的时候,猿群就开始第一次鸣叫。先是雄猿的高声啼鸣,接着是母猿的喧闹和歌唱,整个过程有15分钟。声音高亢洪亮,能传到几公里之外。数里外都可以听见,这种鸣叫可表示猿群对其领域的拥有,警告别的猿群不要进犯。开始时,大雄猿会跑到高枝上进行“领唱”,发出口哨般的长鸣,接着母猿、小猿也会加入,发出短促而杂乱的“咯、咯”声,此时,猿群中的两只母猿会非常激动,相拥着不停跳跃。相隔不远的两群长臂猿有时也会同时鸣叫,它们像是在比赛谁的声音大、耐力好。森林里鸣啼声、尖叫声、呼啸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令人难忘。随后,在雄猿的带领下,猿群在自己的领地里觅食。到八九点钟,在吃饱休息后,开始第二次鸣叫。接着又是一边巡视领地,一边取食。如果天气好,食物充足,猿群成员的心情都很好。猿群会在中午时分再叫一次。到了下午,它们还是边走边吃,只是不会再鸣叫了。

c03b44523bb63558099106a15e32986c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海南长臂猿以多种热带野果、嫩叶、花苞为主要食物,偶尔也会吃点昆虫、鸟蛋等动物性食物。记录到的海南长臂猿食物种类有100多种。它们极少下地饮水,主要靠饮叶片的露水,也会用手从树洞里掏水来喝。霸王岭热带雨林里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野果成熟,可以给长臂猿提供充足的食物。而海南长臂猿对甜美的野荔枝却情有独钟。霸王岭被称为野荔枝之乡,每到成熟的季节,生长在沟谷中高大的野荔枝树上火红的果实缀满了枝头,蔚为壮观。像人一样喜欢甜食的长臂猿自然不会错过机会,它们经常会到海拔较低的地方去享受这难得的美味。可是野荔枝也有“大小年”之分,通常隔几年才结一次果,长臂猿要吃上一次也很不容易。

海南长臂猿的交配系统系一夫多妻制,有两个雌性和一个雄性,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两个雌性可能同时从同一个雄性繁育后代,这是海南长臂猿常见的交配系统。雌性通过接近雄性并以有节奏的、生涩的动作移动头部和四肢来开始交配。通过背腹接触的多次交配可能会在一天内发生。性活跃的雌性偶尔会进行受孕后的交配,这在灵长类动物中相对罕见。出生间隔时间约为24个月,2-3年生—胎,这一时间可能是由于许多受欢迎的食物来源每半年结一次果,从而将繁殖与丰富的食物联系起来。妊娠期136-173天,每胎1仔。雄猿性成熟后会被驱逐出猿群,过一段独立生活,如果不能在其他猿群中争取到领袖的位置,就很可能孤独一生。雄猿七八岁性成熟。雌性9岁性成熟,寿命可达30余年。

海南黑冠长臂猿对生存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只有在原始的季雨林中才能生存,在林种单一的人工林、砍伐过的次生林里,海南黑冠长臂猿都不能生存。海南黑冠长臂猿习惯在高15米以上、胸径20厘米以上的树上活动。它们喜欢的原始热带雨林有五六层,食物来源丰富,在择伐过的林子里,长臂猿面临的是食物短缺。海南黑冠长臂猿主要吃植物的果实,包括肖蒲桃、猕猴桃或者鸭脚木和海南冬青的叶子,如果提供足够的食物,也许它们能在次生林里生存,但在人工林中绝不可能。数量上的稀少自然就产生了近亲繁殖,导致种群一代不如一代。多病无治,也是海南黑冠长臂猿濒临灭绝的因素。比如产后风,在自然环境中的海南黑冠长臂猿平均寿命只有20岁左右。同时,雨林的岛状分布也造成了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种群过小,种群分布的不连续以及繁殖率低,加上海南黑冠长臂猿世代周期较长(7-8年)等等原因,加速了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灭绝。

c99fbbbf9f66fd80fea48c57a72ecef7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海南黑冠长臂猿是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2002年8月上旬,第19届国际灵长类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上,确定了全世界极濒危的25种灵长类,海南黑冠长臂猿被列为第5位。在确定中国的灵长类保护级别时,海南黑冠长臂猿被列为第一位。

2020年8月21日,经过来自全球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两天的讨论后,《海南长臂猿保护行动计划框架》制定完成,并在海南长臂猿保护国际研讨会闭幕式上发布。海南长臂猿的保护目标是:建立统一规划、统一协调、资源共建共享、联合攻关的机制。依靠自然恢复为主,辅之以现代科技手段,在加强保护力度、没有重大自然灾害前提下,保护海南长臂猿种群健康繁殖,利用约15年时间,实现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翻番和可持续增长,使其较快解除极度濒危状况。海南长臂猿保护行动计划内容包括:海南长臂猿及栖息地监测与数据库建设;开展海南长臂猿的营养生态学和繁殖生物学研究;开展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修复和优化;加强海南长臂猿保护管理的协同;加强海南长臂猿保护的科普宣教;改善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周边社区经济发展方式和建立支撑系统等。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 ver3.1——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列入2022年4月23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先保护物种名录。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海南长臂猿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海南长臂猿为中型猿类,体矫健,体重5.8-10千克,体长40-50厘米,双目间距10.4-10.7毫米。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后肢是前肢长度的70.4%,比其他黑冠长臂猿(Nomascus)略长。无尾。毛被短而蓬松。胸腹部浅灰黄色,常染有黑褐色。该物种头上长有一顶“黑帽”。雌雄异色。雄猿通体黑色,体形比雌猿略小,头顶有短而直立冠状簇毛,如怒发冲冠;雌猿全身金黄,体背为灰黄、棕黄或橙黄色,随着年龄的增长,四肢上会出现一些黑色的毛发,脸颊上有一个典型的白色脸环。雄性和雌性头顶均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色的冠斑,约为10×3厘米,恰似戴了顶小黑帽。雌雄均无尾,也无颊囊。
海南长臂猿一生中要变换几次颜色。刚出生的小猿是金黄色的,只有头顶正中有道黑线;长到6个月左右毛色开始变成黑色,首先是肩部、背部和手臂、臀部,然后再扩大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最后是腹部。到6-7岁性成熟,毛色才渐分雌雄,雌猿变成金黄色的着装,而雄猿黑色毛保持终身,变为黑色后就不再变化,但雌兽在达到性成熟的年龄时,毛色却又从黑色逐步变成淡黄色。雌猿由黑色变为黄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须一年多的时间方可完成,期间所呈现的,是一只不黑不黄的“灰猿”。

海南长臂猿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海南长臂猿集中分布在海南岛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 从历史上看,海南长臂猿在海南岛很普遍,曾经广泛分布于海南岛的五指山、鹦哥岭、吊罗山、黎母山、东方和白沙。但截止2017年估计其整个地理范围低至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4-16平方公里。
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其栖息地海拔约从100-2500米,最喜欢在海拔600米以下低地热带雨林栖息,但因低地雨林早在20世纪已经破坏殆尽,海南长臂猿的分布也只能退到海拔650-1200米间的山地雨林中,是已知长臂猿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个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