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水鼠耳蝠为一种非常常见的蝙蝠,分布范围广泛。多采集自洞穴,包括自然山洞和有水的人工洞穴。王应祥(2003)将本种列入 <Myotis daubentonii>的亚种,Topal(1997)认为是独立种。...
中印鼠耳蝠为 Son et al.(2013)从山地鼠耳蝠(<Myotis montivagus>)独立出来的一个种。此前,山地鼠耳蝠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 Son et al.(2013)在越南和老挝采集到一些标本,通过分子和形态鉴定为中印鼠耳蝠; Wang et al.(2016)在中国的广东和江西捕...
从文献资料看,郝氏鼠耳蝠比华南水鼠耳蝠(<Myotis laniger>)稍大,但是野外鉴定时不易分开。其体型与华南水鼠耳蝠有较大的重叠。系统发育关系表明,与大掌鼠耳蝠(<M. macrotarsus>)和小巨足蝠(<M. hasseltii>)亲缘关系近。可栖息于山洞、下水道、隧道、建筑物内和桥下等,偶然也在树叶中。结小群,...
小巨足蝠隶属于 <Leuconoe>亚属,与郝氏鼠耳蝠(<Myotis horsfieldii>)特别相似,但小巨足蝠翼膜止于踝部,而郝氏鼠耳蝠翼膜止于跖骨基部;前者颅骨较后者宽,牙齿亦更强,上犬齿更长,第1前臼齿更大,上臼齿齿冠更宽,但两者的上臼齿均具鼠耳蝠属之典型特征。在泰国,雌雄混居,集小群。在红树林生境中该蝙蝠...
毛腿鼠耳蝠的分类可能有一些混乱。不同学者具有不同的分类观点,有学者提出该种与鬚鼠耳蝠(<Myotis mysticinus>)、大趾鼠耳蝠(<M. macrodactylus>)、长指鼠耳蝠(<M. capaccinii>或 <M. longipes>)有亲缘关系,但它被认为是中国的特有种,为有效种。在野外与长指鼠耳蝠(<M. longipes>)...
中华鼠耳蝠是体型较大的蝙蝠科种类之一。栖息于大岩洞中,单只或数只悬挂在岩洞顶壁。有时与大足鼠蝠组成数十或数百只的混合群。食飞虫、夜间出洞捕食,黎明前归洞。中华鼠耳蝠冬眠期短且较浅睡。10月交配,翌春胚胎发育,6月产仔,哺乳期约20天。捕食害虫而有利。粪便可入药,亦可作肥料。...
栗鼠耳蝠属于高颅鼠耳蝠组 <Myotis siligorensis>group的一种,于2011年在中国云南首次被发现并命名。常栖息在海拔较高的石灰岩山洞中,栖息地周围遍布森林和灌木。经常与其他蝙蝠种类共栖,如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小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
西南鼠耳蝠因峨眉山为其模式产地,又称峨眉鼠耳蝠或者四川鼠耳蝠,为蝙蝠科鼠耳蝠属的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江西、贵州、安徽、四川等地,主要栖息于岩洞,多与菊头蝠同居一洞。洞道深阴潮湿。捕食昆虫有益。广东标本比峨眉地模标本毛色稍浅。体毛绒细且较长,背部棕褐色,毛基色泽深暗,呈黑褐色;腹毛毛色明显浅...
皱唇蝠白天结小群潜伏在岩洞、悬崖石缝中,也隐藏于民房等建筑物缝隙内。晨昏外出觅食。有冬眠习性。食虫,对人类有益。有学者曾在贵州黔南荔波小七孔一悬崖石缝发现上万只的群体栖息(杨天友 等,2014),夜晚飞出时呈条带状,甚为壮观。夏季曾在悬崖下的地面拾到自然死亡个体。皱唇犬吻蝠为群居性动物,于泰国可以见到超过...
宽耳犬吻蝠个体数量不多,单只或二三只一起伏于石缝中。它们的生活力较强,攀爬迅速,且常年居住一处,不与它种蝙蝠混杂在一起。同栖一洞的曾见有少数几只灰伏翼和个别零散的折翼蝠。每年11月至翌年3月为宽耳犬吻蝠冬眠期。宽耳犬吻蝠之间交流或捕食时都是利用其自身发出的超声波,回声定位叫声为调频FM型,主频率约为13.8k...
无尾蹄蝠现在仅存只有几百只的数量,种群数量稀少,对于一个小型动物的种群只有几百只的数量,那这个种群就已经太稀少了,可以说甚至比大熊猫还要珍贵。洞穴型蝙蝠,以小型昆虫为食。2006年3月份,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树义研究员带着几个研究生一同来到了福建省武夷山,做实地的考察和采药。中科院动物所在读博士李钢向记...
三叶蹄蝠的模式产地在西马来西亚。耳郭和尾部形态特殊,非常容易辨认。种群数量极稀少。洞穴型蝙蝠,可与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亚洲长翼蝠(<Miniopterus fuliginosus>)等多种蝙蝠混栖。具冬眠习性。以小型昆虫为食。三叶蹄蝠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季雨林的山洞中,数百只乃至上干只成群,与其他蝠类共...
大长吻针鼹(Zaglossus bartoni)是在新几内亚的一种原针鼹,有4个亚种。它们受到攻击时会卷曲身体来防御。那后背上硬硬的黑毛中,长满了像“钢钉”一样的刺,没有尾巴,行动缓慢,虽然攻击力不强,但防御值还是满点的。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
阿滕伯勒长喙针鼹鼠学名Zaglossus attenboroughi,是以戴维·阿滕伯勒(David Attenborough)命名。喜好挖洞,伤害农作物,对农业有害,故为害兽。但这只是从人类的角度来看,从生物链的角度来看,鼹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毛棕褐色,细密柔软,并具有光泽,有一定利用价值。阿滕伯勒长喙针鼹鼠主要以昆虫为食,也食蚯蚓、蛞蝓...
长吻针鼹(学名:Zaglossus bruijnii)外文名Western Long-beaked Echidna、Long-nosed Spiny Anteater、New Guinea Long-nosed Echidna、Long-beaked Echidna、Long-nosed Echidna,体型几乎比短吻针鼹大一倍,是最大的单孔目成员,无亚种。长吻针鼹虽然不爬树,却是些极为出色的“工兵”。它们能快速掘土,甚至土地很硬也...
澳洲针鼹学名Tachyglossus aculeatus,适应食蚁生活,栖息于多石、多沙和多灌丛的区域,住在岩石缝隙和自掘的洞穴中。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爪强有力,适于挖掘。平时在地面活动,遇到危险,能很快向地下挖进,紧急时也会卷成1个刺球保护自己。虽有一定视力,但主要靠听觉和嗅觉进行活动。寻食时吻前伸,一边探索一边掀开地面的覆盖...
普氏蹄蝠是体型较大的一种蝙蝠,常栖息于潮湿阴暗的大岩洞内。集结数十只或数百只的大群,同一洞中可见多种其他蝙蝠,但不混群。夜间出洞活动。食昆虫。因本种雄体在繁殖季节形成特别发达的皮叶,易与近似种莱氏蹄蝠(<Hipposideros lylei>)混淆,应引起注意,后者我国仅在云南分布。普氏蹄蝠常数十或数百只集聚于岩...
小蹄蝠体形较小。栖息于潮湿的岩洞或废弃的防空洞中。为较常见种类,通常集结数十或数百只大群,同一洞中可见他种蝙蝠。夜间活动。食虫,以鳞翅目昆虫居多。傍晚或夜里飞行寻找食物。根据品种不同,小蹄蝠以食甲虫、飞蛾等细昆虫为主,捉到猎物后会带返巢内吃。白天,小蹄蝠寻找黑暗、隐蔽的地方头朝下睡觉,翅膀在身体附近...
中蹄蝠为蹄蝠科蹄蝠属的动物。全世界有中蹄蝠5个亚种,但中国分布的中蹄蝠究竟有几个亚种,一直存在争议。中蹄蝠群居于各种岩洞之中,与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鼠耳蝠(<Myotis>)、菊头蝠(<Rhinolophus>)、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
灰小蹄蝠为洞穴型蝙蝠。在广西崇左宁明明江镇峙东村防空洞内发现该种约50只;云南发现于元江古龙洞、双柏矿洞。与其栖息在相同洞穴中的还有小蹄蝠,后者的种群数量更大。由于灰小蹄蝠分布范围狭窄,数量更加稀少,极易受到威胁,需要加强保护。灰小蹄蝠,蹄蝠科哺乳类动物,已列入“动物红色名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