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伏翼为食虫性蝙蝠,在水域或村庄附近捕食,以蚊、飞蛾等昆虫为食。种群数量不多,常单只或小群伏于石缝内。同栖一洞的有宽耳犬吻蝠,偶见零散的折翼蝠。灰伏翼的生活力较强,2月份安静时,其二氧化碳呼出量相对较高,惊动时能立即起飞,在室内暗箱中,它们不挤在一起,也不乱爬,较安静,于暗箱中一周成活率100%。当室温6...
大黑伏翼以前曾归入 <Pipistrellus>属,Heller & Volleth(1984)将其视为 <P. societatis>,但是 Hill & Francis(1984)以及 Corbet & Hill(1992)均认为应为独立种 <P. circumdatus>。Csorba et al.(1999)将其从伏翼属中独立出来,建立金背伏翼属 <Arielulus>。王应祥(2003)把...
小伏翼也叫侏伏翼。王应祥(2003)将倭伏翼(<Pipistrellus mimus>)作为独立种,但 Smith &解焱(2009)则认为其为小伏翼的一个亚种(<P. t. minus>)。在低纬度分布较广。栖息地主要在建筑物裂缝内,包括房屋、桥梁等,偶尔还可见于树洞内或簇叶内。集小群或独居,黄昏和凌晨觅食空中小型昆虫,喜欢在林缘...
普通伏翼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蝙蝠,集群生活,捕抓昆虫为食。以5-20只为一群,活动与其食物密切相关,傍晚飞出居住地,黎明飞返,出返的活动频率与温度的高低成正相关,与光照成负相关,空气的相对湿度在52.2-93.0%间均能活动。温度的限制作用大,低温通过代谢影响普通伏翼冬眠,冬眠时间一般在11月至次年3月,长达4-5个月。捕...
印度伏翼为中小型伏翼。栖息于山林、平原等地,出现在楼宇之间,在原始林区也有发现。西藏曾在树洞内捕获到。印度伏翼海南亚种(学名:Pipistrellus coromandra portensis),J. Allen于1906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印度伏翼北部湾亚种(学名:Pipistrellus coromandra tramatu...
东亚伏翼又称日本伏翼,为城市及农村傍晚天空最常见的种类。通常栖息于建筑物(特别是瓦房)中,可集数只小群潜伏在天花板、瓦房的房檐下和墙缝内。傍晚飞出,以蚊等小型昆虫为食。有冬眠习性。东亚家蝠一般在11月至次年3月冬眠,出眠后在6~7月间产仔。...
越南的高颅鼠耳蝠体型变化大,因此关于该种的亚种划分有待研究。分布于中国的亚种为 <Myotis iligorensis sowerbyi>(Howell,1926)。洞栖,有时候可集大群,多者可达上千。常与其他物种共栖,如长指鼠耳蝠、小菊头蝠、中华菊头蝠、中菊头蝠等。觅食高峰期在黄昏和凌晨,通常在高空中觅食小型昆虫。已列入中国生物多样...
渡濑氏鼠耳蝠以昆虫为食,尤嗜食蚊,对人类有益。 Csorba et al.(2014)对绯鼠耳蝠(<Myotis formosus>)及其近似种进行了分类厘定。党飞红等(2016)经过形态学和分子方法研究显示,国内文献原鉴定的“绯鼠耳蝠”(学名错用为<M. formosus>)其实应为渡濑氏鼠耳蝠(<M. rufoniger>)。国内分布主要集中...
大足鼠耳蝠因具有在水面捕捉鱼类作为食物的特殊习性,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常集群栖于丘陵或山区、岩洞内。秋末初冬发情,次年6月产1仔。成体一般体重20g-30g,头体长60mm-65mm,是体形较大的一种鼠耳蝠。最典型的形态特征是后足异常发达,长约20mm,相当于其它以昆虫为食的鼠耳蝠后足长度的两倍,且后足十分尖利,如同鱼...
常成群栖息在山洞中,在林间空地飞行,也会在水面上方飞行,暗示其可能以拖网方式在水中捕食鱼类。回声定位声波为典型调频,伴有1-2个谐波。在黄昏时出洞捕食夜行性昆虫。该种在2005年之前被认为是水鼠耳蝠(<Myotis daubentonii>)的一个亚种,现已成独立种。水鼠耳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
山河狸(学名:Aplodontia rufa)外文名Mountain Beaver,有7个亚种。山河狸像其他多数啮齿类动物一样居住在洞穴里,有良好的嗅觉和触觉,不太依赖视觉和听觉。吃植物,包括它们的外壳,可以吃如杜鹃和荨麻等对其他哺乳动物有毒的品种,蕨类植物,杂类草,在夏季主为落叶植物;秋冬两季没有其他植物可吃时会吃针叶树的落叶,...
菲律宾鼯猴学名 Cynocephalus volans,以植物叶、嫩芽、花和果实等为食。它平时昼伏夜出。白天休息时,不是四肢抱住一根粗树干休息,就是头朝下、脚向上倒挂在树枝上睡觉,仿佛是一张吊床。如果是雌兽,怀里还经常躺着自己的幼仔。菲律宾鼯猴没有巢穴,也没有固定的隐藏场所,只是在树林的上层来回游荡。菲律宾鼯猴经常从一...
斑鼯猴(学名:Cynocephalus variegatus)外文名Malayan flying lemur,是鼯猴科、鼯猴属动物。斑鼯猴白天在树洞或树枝上倒挂休息,晚上才出来活动,善于攀爬滑翔。主要食粮,花,芽,竹笋,嫩叶,水果,花蜜,树液。斑鼯猴经过约60天的怀孕期,会生下一个单一的后代。6个月大的时候到达断奶。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
普通树鼩(学名:Tupaia glis)是树鼩科树鼩属动物,无亚种。善攀援,多在树、藤或灌木上活动,也在地面活动。昼行性。以昆虫为主要食物,也吃幼鸟、小鼠及部分野果。会通过气味和声音进行交流,当受到威胁时,会不断发出“尖叫声”,当交配和求偶时,会发出“咯咯声”和类似于吹口哨的声音。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通树鼩是一夫...
马氏沟齿鼩(Solenodon marcanoi)是一种沟齿鼩。夜间活动,在洞穴生活。触觉灵敏,借助触觉觅食,在发现猎物后迅速咬住并注入毒液,用此方法可以捕捉较大的猎物,也食植物性食物。它们像鼩鼱科般有长的吻,用来吃昆虫。在人类到达海岛之前,沟齿鼩是岛上最大型的捕食性哺乳动物,只有一些猛禽和爬行动物可以成为它们的天敌...
海地沟齿鼩学名Solenodon paradoxus,是生活在加勒比海上的伊斯帕尼奥拉岛的哺乳动物(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海地)。海地沟齿鼩主要在夜间的地面上行动,部分时间它们也生活在地下。它们一般在岩石的裂缝、树洞、地洞或者自己挖的洞里睡觉。在交配期外它们不做巢。有时它们也会在地下挖掘复杂的隧道系统作为休息和寻找食物的地方...
喜山鼠耳蝠常栖于阴湿通风的岩洞或隧道内,也有栖于树洞和屋檐的报道,常聚集成几十至几百只的群体。曾在水渠隧道缝隙中发现其冬眠。以膜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食。国内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广东、台湾。国外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各国。...
大趾鼠耳蝠夏季成群栖息于东北地区潮湿的洞穴岩壁中,冬季迁移到温暖的地方过冬。种群数量为200-2000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在中国长白山地区为常见种。大趾鼠耳蝠常发出短而宽带的调频回声定位声波,其平均峰频为54.14kHz。此类超声波适合在水体上方捕食双翅目、毛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可能偶尔也捕食鱼类。回声定位声波在...
长指鼠耳蝠曾被归入<Myotis capaccinii>,作为其中的一个亚种;但是 Ellerman等(1951)将其独立为种,Hanák等(1969)、Corbet(1978)和 Bates(1997)等学者也相继承认此观点。<M. capaccinii>主要分布于地中海一带、欧洲群岛、非洲西北部,及伊拉克、伊朗、乌兹别克斯坦等(Simmons,2005),与长指鼠耳蝠分...
东亚水鼠耳蝠常成群栖息在山洞中,在林间空地飞行,也会在水面上方飞行,暗示其可能以拖网方式在水中捕食鱼类。回声定位声波为典型调频,伴有1-2个谐波。在黄昏时出洞捕食夜行性昆虫。该种在2005年之前被认为是水鼠耳蝠(<Myotis daubentonii>)的一个亚种,现已成独立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