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
无危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鹦鹉螺
- 学名:Nautiloidea
- 纲目:软体动物
- 科属:Cephalopoda Nautiloidea
体征数据
- 体长:成壳径 16–25 cm(依物种差异)
- 体重:随个体与壳厚度差异,无统一值
- 寿命:约 10–20+ 年
显著特点
外部多室壳与虹管调浮;多腕无吸盘;无墨囊;成熟晚、繁殖率低。
分布及栖息地
印太岛坡与礁外缘,昼深 200–600 m,夜可上溯至 <200 m。
外观
等螺距外壳具隔板与花纹;针孔眼;角质喙;体色与壳纹随种群不同。
详细介绍
鹦鹉螺亚纲(Nautiloidea)隶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是一支古老的头足类谱系, 如今仅存鹦鹉螺属(Nautilus)与新鹦鹉螺属(Allonautilus)等少数现生种, 其余大多为化石类群。现生鹦鹉螺以外部螺旋分室外壳、穿壳而过的虹管(siphuncle)与浮力调节能力著称,被视为“活化石”。
生态与生物学
呼吸与浮力:通过虹管在壳室内调节气体与水分,实现中性浮力与细致的垂直迁移。
摄食:主要捕食底栖甲壳类、 carrion 与小型无脊椎;凭借数十条腕与嗅觉定位, 用角质喙撕取食物。
繁殖与生长:生长缓慢、成熟晚(头足类中少见);产大型坚韧卵,幼体孵化即具微型壳。
形态与识别
壳体多为扁平等螺距(planispiral),横切可见多室隔板;壳表常具放射/波纹色带。 头部具众多腕(无吸盘、多具黏着垫),眼为针孔式;无墨囊,与乌贼/章鱼显著不同。
体型与寿命
体长:壳径常见 16–25 cm,大型个体可更大(依种而异)。
寿命:可达10–20+ 年,远高于多数学壳头足类。
分布与栖息地
现生分布于热带西太平洋与印太海域的陡峭岛坡与珊瑚礁外缘, 白天多在200–600 m深处活动,夜间可上溯至浅于 200 m觅食。
保育与威胁
威胁:壳制品贸易、兼捕/诱捕、栖息地破坏与海洋酸化。
管理要点:因其成熟晚、繁殖率低,人类压力易导致种群下降;多国已加强贸易与捕捞管控。
IUCN:本条为亚纲级总述,具体保育状态需至物种层级评估;本站按未评估(NE)标注。
常见问题
Q1:为何被称为“活化石”?鹦鹉螺保留了外壳与多腕等早期头足类特征,谱系可追溯至古生代。
Q2:与乌贼/鱿鱼/章鱼的区别?鹦鹉螺有外部分室壳且无墨囊,腕多而无吸盘;乌贼有乌贼骨,鱿鱼有内壳角质羽,章鱼无内壳。
Q3:能在很深的海域生活吗?可在数百米深活动,但对壳体抗压与浮力调节有上限,通常随昼夜垂直迁移。
Q4:能人工繁育吗?有个别研究与展示案例,但孵化慢、成长慢且需求苛刻,难以规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