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獾(塔斯马尼亚恶魔)
濒危学名:Sarcophilus harrisii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袋獾(塔斯马尼亚恶魔)
- 学名:Sarcophilus harrisii
- 纲目:哺乳动物
- 科属:袋鼬科 袋獾属
体征数据
- 体长:头体长 57–65 厘米;尾长 23–30 厘米
- 体重:雄 6–8 千克;雌 4–6 千克(季节波动)
- 寿命:野外 5–6 年;圈养可更长
显著特点
食肉有袋类;咬合力强;生态清道夫;夜行性;DFTD 影响显著。
分布及栖息地
塔斯马尼亚的湿润硬叶林、灌丛、沿海与农林镶嵌景观。
外观
黑色体毛,胸/臀常有白斑;头颅宽大、尾粗短;四肢短健。
详细介绍
袋獾(塔斯马尼亚恶魔,Sarcophilus harrisii)是现存体型最大的食肉有袋类之一,仅原生于塔斯马尼亚岛。 以强劲咬合力与清理腐肉的生态功能闻名。自 1990 年代中期出现的可传染面部肿瘤病(DFTD)导致其种群显著下滑,IUCN 评估为濒危(EN)。
生态与行为
夜行、以独行动为主;腐肉、爬行类、鸟类与昆虫皆食。争食时会出现尖叫与低吼,并形成短暂的等级互动。繁殖在澳洲秋季, 雌性产仔多而乳头少(常为 4 枚),幼仔早期竞争激烈。
形态与识别
体型矮壮、四肢短,体色多黑,胸前与臀部常有白带;头大颌宽,尾粗短并能储脂。
威胁与保护
DFTD 肿瘤病显著降低存活与繁殖。
道路致死:夜间食腐易在道路附近活动。
栖息地改变与犬类威胁影响局部种群。
采取的措施包括:无病“保险”种群圈养与野化、疾病监测、基因管理、道路减速与清障、 以及社区项目以减少犬类影响。
常见问题
Q1:袋獾会主动攻击人吗?
一般不会,对人保持警惕;冲突多发生在食物情境。切勿投喂或挑衅。
Q2:DFTD 能否治愈?
部分野外个体出现抗性迹象,但整体仍需隔离、育种与放归等综合保育手段。
Q3:分布是否仅限塔斯马尼亚?
是。历史上澳大利亚大陆已灭绝,现原生范围仅塔斯马尼亚及其附属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