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艮
易危学名:Dugong dugon
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海草专食;近岸浅海;水平尾叶;下弯口鼻;工程师物种。
分布及栖息地
印—西太平洋浅海海草床:东非/红海—印度洋—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
外观
纺锤形厚皮体;鳍肢;水平分叉尾叶;口周刚毛;雄性具短獠牙。
详细介绍
儒艮(Dugong dugon)是热带—亚热带近岸海域的大型海草食性哺乳动物,隶属儒艮科。 广泛分布于印—西太平洋浅海,从东非、红海到东南亚与澳大利亚北部的海草床。作为海草草场的“工程师物种”, 儒艮通过啃食与翻动沉积物促进海草更新与营养循环。IUCN 评估为易危(VU)。
基础信息
学名:Dugong dugon
体型:体长 2.5–3.3 米;体重 230–420 千克
寿命:野外 50–70 年;性成熟约 6–17 岁;产仔间隔 3–7 年
生态与行为
专食或偏食海草,多在潮下带浅海草床缓慢移动取食,留下“取食痕”。通常独行或母子对,小群活动。
形态与识别
体形纺锤、前肢为鳍肢;尾部为水平分叉尾叶;口鼻下弯便于啃食;口周有刚毛;雄性成体具短獠牙。
威胁与保护
栖息地丧失/退化:海草床浑浊化、围填海、风暴与热浪破坏。
人类活动:船撞、渔网缠绕与误捕、污染与噪声。
捕猎/冲突:部分地区仍存在传统捕猎或冲突。
保护措施:重要海草床设限速与渔具限制、海草修复、搁浅救助网络与长期监测。
常见问题
Q1:与海牛如何区分?
儒艮尾叶呈水平分叉(似鲸尾),海牛尾部多为圆扇形;儒艮口鼻更下弯。
Q2:吃什么?
主要吃海草的叶与嫩芽,偏好高营养的物种。
Q3:为何评为“易危(VU)”?
多地种群下降且破碎,船撞、误捕与海草退化等多重压力叠加,恢复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