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犀牛
极危基本信息
显著特点
现存最稀有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单一野外种群;高度隐蔽,需泥浴;低地灌丛取食。
分布及栖息地
主要局限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乌戎库隆国家公园的低地常绿—季雨林与河谷灌丛地带。
外观
仅一枚短角(雌性更短或近无角);灰褐色皮肤具浅褶;体型较印度独角犀小。
详细介绍
爪哇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 历史上分布于爪哇、苏门答腊、马来半岛乃至印度支那与孟加拉湾沿岸,如今仅确认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乌戎库隆国家公园存有 单一野外种群,被评为极危(CR)。该物种对低地常绿—季雨林的灌丛地带依赖性强,活动隐蔽、数量极低,任何一次疾病、火山或海啸事件都可能造成毁灭性影响。
生态与习性
以嫩叶、藤本、芽与果实为食,偏好沿河谷、林缘与海岸平原植被茂密处,常利用泥坑进行“泥浴”以调节体温与祛寄生虫。 成年个体多独居或小范围活动,领域重叠有限;对人类干扰极为敏感。
繁殖
雌犀约 4–7 岁性成熟,妊娠期约 15–16 个月,通常单胎;两胎间隔可能超过 3 年。 在资源不足或干扰较高时,繁殖率进一步降低。
主要威胁与保护
极小种群:所有个体集中在单一保护地,面临疾病、火山/海啸和近交的系统性风险。
栖息地压力:外来入侵植物(如箭叶蓬)挤占觅食空间;人类活动边缘化影响。
偷猎风险:尽管管控严格,犀角黑市价值导致执法需长期维持高强度。
核心措施包括:持续巡护与情报执法、控制入侵植物、维持“无干扰核心区”、建立第二个野外种群的可行性评估与准备(遗传管理与疫病监测并重)。
常见问题
Q1:爪哇犀牛与苏门答腊犀/印度独角犀有何不同?
爪哇犀牛角通常只有一枚且较短,皮肤褶皱不如印度独角犀明显,体型小于印度独角犀但与黑犀相当。
Q2:为什么极危,却很少见到图片与视频?
种群极小且活动隐蔽,公园对核心栖息地的访客与媒体访问严格限制,以减少干扰;现多依赖相机陷阱与红外监测。
Q3: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所有个体集中一处,使得流行病、台风/海啸或火山等“单点事件”可能造成不可逆影响,因此保育界推动建立第二种群。
Q4:公众能做什么?
支持可信的保护组织、关注外来植物治理项目、避免购买任何犀角制品,并传播科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