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哺乳动物>>蹄目

弯角剑羚

濒危
学名:Scimitar-horned oryx, Oryx dammah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体征数据

  • 体长:头体长 140–200 厘米;肩高约 100–125 厘米
  • 体重:雌雄 90–140 千克(地区差异大)
  • 寿命:野外约 15–18 年;圈养可达 20 年以上

显著特点

耐旱、可长期少饮水;白色被毛反射日照;重引入保育典型物种;角长而弯呈镰刀状。

分布及栖息地

萨赫勒—撒哈拉边缘的半干旱草原、沙地草原与灌丛地带

习性形态

体色以白/乳白为主,颈部与胸前具棕橙色斑块;两枚长角对称向后弯曲,最长可超过 1 米;蹄宽利于沙地行走。

详细介绍

弯角剑羚(Scimitar-horned oryx),学名 Oryx dammah,属于牛科剑羚属,原产于北非的撒哈拉—萨赫勒带。由于长期的过度猎捕、栖息地丧失与干旱压力,该物种在 2000 年代被评估为“野外灭绝(EW)”。近年来在乍得等地实施了多批次的圈养繁育—野化重引入,在 Ouadi Rimé–Ouadi Achim 保护区等地已形成繁殖种群,显示出恢复希望,但仍高度依赖持续的管理与资金支持。

分布与栖息地

历史上广泛分布于毛里塔尼亚、马里、尼日尔、乍得、利比亚和埃及等国的半干旱草原、萨赫勒灌丛和沙地草原。适应极端干旱环境,能够通过夜间取食露水与代谢水在较长时间内不直接饮水。现今野外分布主要来自重引入的核心区与试验性放归点。

行为与生态

弯角剑羚多为小群体活动,以开阔地带的草本、木本叶片与豆科灌木荚果为食,季节性移动追逐降雨后生长的新草。日间高温时依赖白色被毛与体温调节降低热负荷;其角长而呈弧形向后弯,既用于防御也用于同类间的地位展示。

繁殖与生命周期

雌性一般在 2–3 岁性成熟,妊娠期约 8–9 个月,通常产 1 仔,少数双胎。寿命可达 18–20 年(圈养更长)。在降雨良好、食物充足时,可出现较为同步的产仔高峰。

威胁因素

  • 过度猎捕与武装冲突后的枪械扩散(历史主因)。

  • 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机动放牧压力上升、灌丛化、井场/道路建设。

  • 极端干旱与气候变率:在边缘生境中增加存活风险。

保护现状与措施

  • 圈养繁育与重引入:由多国动物园/繁育中心提供遗传谱系,多批次放归乍得等地;通过卫星项圈、空中巡护与社区共管维持存活。

  • 社区与反偷猎:聘用本地巡护员、补偿机制与生态旅游试点。

  • 遗传与种群管理:控制近交、分批次补充放归,提高有效群体大小。

趣味小知识

由于角长而弯、体色洁白,弯角剑羚被认为与中世纪传说中的“独角兽”意象存在渊源。

常见问题

Q1:弯角剑羚与剑羚属的其他种有何区别?

弯角剑羚(Oryx dammah)被毛以白色为主、胸颈具棕橙色块,角最长、弧度大;阿拉伯剑羚(O. leucoryx)体型较小、角较直;东非剑羚(O. beisa)与南非大羚(O. gazella)面罩与体侧花纹更明显。

Q2:现在还能在野外看到吗?

历史上被评为“野外灭绝(EW)”,但在乍得等地已有重引入种群,一般需在受管理的保护区内才能见到。

Q3:为什么能在沙漠中生存?

其代谢和行为适应强:夜间与清晨取食、白色被毛反射热辐射、减少日间活动、能从食物中获得部分水分并降低失水。

Q4:如何帮助这一物种?

支持参与放归的保护组织,避免购买来历不明的动物制品,关注萨赫勒地区的社区共管与反偷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