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哺乳动物>>长鼻目

苏门答腊象

极危
学名:Elephas maximus sumatranus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体征数据

  • 体长:肩高 2.0–3.0 米;头体长可达约 6 米
  • 体重:2,000–4,000 千克(雄性更重)
  • 寿命:60–70 年(高风险区域可能更低)

显著特点

亚洲象中体型最小;关键种子传播者;母系家族群;在农田边缘人象冲突风险高。

分布及栖息地

印尼苏门答腊岛的低地龙脑香林与泥炭沼泽林、河谷廊道及林农镶嵌景观。

外观

体型相对矮壮、耳朵较圆;鼻端 1 个“手指”突起;公象獠牙较短,雌象多无明显獠牙。

详细介绍

苏门答腊象Elephas maximus sumatranus)是现存体型最小的亚洲象亚种, 特有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近几十年因低地雨林被改造成种植园与道路等基础设施, 其栖息地急剧缩减并高度破碎化,同时人象冲突频发,因此被评为极危(CR)。在多处保护区内仍保有小而分散的族群,是苏门答腊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种子传播者与“生态工程师”。

生态与行为

以草、竹、阔叶树叶、树皮与果实为食;家族群由年长雌象带领,旱季与雨季会随水源与食物在林地与河谷间移动。 在农田边缘活动时易发生人象冲突,需要预警与缓解措施。

繁殖

雌象约 10–12 岁性成熟,妊娠期约 22 个月,通常单胎;两胎间隔 4–6 年,受栖息地质量与压力影响较大。

威胁与保护

  • 栖息地丧失/破碎化:油棕等农业扩张、道路建设。

  • 人象冲突:农作物损失引发报复性伤害;偶有套索与陷阱致伤。

  • 小种群效应:孤立族群近交与随机波动风险上升。

关键举措包括:连通廊道建设、反偷猎与巡护、蜂箱/辣椒围栏等冲突缓解、社区共管与公平补偿, 必要时进行科学评估下的个体转移。

常见问题

Q1:苏门答腊象与印度/斯里兰卡的亚洲象有什么不同?

体型更小、耳朵更圆,公象獠牙相对较短,雌象多无明显獠牙;分布范围仅限苏门答腊。

Q2:为什么被评为极危(CR)?

低地雨林快速减少并被割裂,加之人象冲突和个别偷猎,使许多族群降至很小的规模并彼此隔离。

Q3:如何降低人象冲突?

建立早期预警巡护、在高风险农田使用蜂箱/辣椒围栏、保留迁徙通道,并配套补偿与社区参与。

Q4:还能在野外看到吗?

可在苏门答腊的国家公园与周边保护区(如武吉巴里桑等)看到,但需在许可与向导安排下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