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袋熊
无危学名:Vombatus ursinus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普通袋熊
- 学名:Vombatus ursinus
- 纲目:哺乳动物
- 科属:Vombatidae Vombatus
体征数据
- 体长:90–115 cm;肩高 ~35 cm
- 体重:20–35 kg(地区差异)
- 寿命:野外 ~5–15 年;圈养 20+ 年
显著特点
强力掘洞(后开口育儿袋);高效草食发酵;立方体粪便标记;夜行独居。
分布及栖息地
澳大利亚东南部与塔斯马尼亚的温带林地/灌丛/草地与农田边缘。
外观
粗壮短足、铲形爪;毛色沙褐至深灰;鼻面宽、耳短圆。
详细介绍
普通袋熊(Vombatus ursinus,英文 Common Wombat)隶属袋熊科 Vombatidae, 为澳大利亚东南部与塔斯马尼亚特征性穴居有袋类。以强力前肢与铲形爪挖掘复杂地道网络, 并以立方体粪便闻名,便于气味标记与领地交流。
生态与生物学
作息:多黄昏—夜行,白天洞内休息以避暑与避敌。
食性:草食性(禾本科、莎草、根茎与树皮),后肠发酵效率高。
繁殖:雌兽具后开口育儿袋避免掘土进袋;幼仔在袋内哺育约 5–6 个月。
社会:多独居,洞系可被多只个体依次使用。
形态与识别
体型粗壮、四肢短健;前肢肌肉发达、爪粗大。
毛色由沙褐至深灰/黑褐;鼻面宽、耳短圆。
齿式简化,门齿持续生长以啮食坚韧植物。
体型与寿命
体长:90–115 cm;肩高约35 cm。
体重:20–35 kg(地区差异)。
寿命:野外~5–15 年;人工饲养可达20+ 年。
分布与栖息地
见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大陆与塔斯马尼亚,偏好温带林地、灌丛、草原及农田边缘,土壤排水良好处更常见。
保育与人类互动
IUCN:无危(LC);局地受道路致死、疥癣、栖地破碎化及农牧冲突影响。
生态作用:生态工程师——掘洞改善土壤通气并为其他动物提供庇护。
常见问题
Q1:粪便为何呈立方体?肠道水分回收强与肠壁弹性各向异性使其在末端压实成形,不易滚动便于标记。
Q2:会群居吗?多独居;但同一洞系可被多只个体长期复用。
Q3:对人危险吗?通常羞怯,但被逼迫可能冲撞;勿堵塞洞口或驱赶。
Q4:与长鼻袋熊差异?Vombatus鼻面毛较少且体色多变;Lasiorhinus鼻面毛更浓、耳更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