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知识>>科普

鱼类的分类(详解版)

2025-08-25 15:21:36 20

鱼类是地球上数量最为庞大的脊椎动物。虽然我们不像看哺乳动物或鸟类那样容易分辨它们,但无论在极地海域、热带珊瑚礁,还是河流、湖泊与河口湿地,都能见到鱼类的身影。它们惊人的适应能力与形态多样性,使“鱼类分类”成为一门既系统又迷人的学问。

1.webp


一、鱼类的系统分类(Taxonomy)

按生物学层级,可将“鱼类”置于如下位置(简化展示,便于理解):

  • 域(Domain):真核生物 Eukaryota

  • 界(Kingdom):动物界 Animalia

  • 亚界(Subkingdom):后生动物 Eumetazoa(具真正组织)

  • 上门(Superphylum):后口动物 Deuterostomia(胚胎发育先肛后口)

  • 门(Phylum):脊索动物门 Chordata(具脊索、背神经管、鳃裂和尾)

  • 亚门(Subphylum)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具脊柱/椎骨)

  • 主要类群(Classes)

    • 无颌类(Agnatha)/圆口纲:如七鳃鳗、盲鳗

    •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如鲨、鳐、魟、银鲛

    •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射鳍鱼类 + 肉鳍鱼类

2.webp

注:现代分类更趋精细,但以上框架足以覆盖常见“鱼类”知识点。


二、软骨鱼(Chondrichthyes)

核心特征:骨骼由软骨构成;体表多覆盾鳞(皮齿);无鳔(多以脂肪肝、动态升沉等方式平衡);鳃裂外露、侧位明显;发育与生殖方式多样(卵生、卵胎生、胎生均有)。

代表与例子

  • 鲨鱼(Sharks):如鲸鲨 Rhincodon typus(世界最大现生鱼类,滤食性)

  • 鳐/魟(Rays/Skates):如蝶鳐科 Gymnuridae,胸鳍极宽扁、善于贴底活动

  • 电鳐(Electric rays,科 Torpedinidae):具发电器官,可电击防御或捕食

  • 银鲛/鬼鲛(Chimaeras,目 Chimaeriformes):深海类型,外形与鲨不同

形态与生态要点

  • 感觉系统发达:除侧线外,还具罗伦氏壶腹感知微弱电场,利于捕食。

  • 牙齿可“更换式”生长;多为海洋顶级或次级捕食者,也有滤食型巨鲨。

3.webp


三、硬骨鱼(Osteichthyes)

核心特征骨质骨骼鳃由鳃盖(operculum)保护;多数具(调节浮力/声音共鸣等)。分为两大谱系:

1)射鳍鱼纲(Actinopterygii)

特征:鳍条为**鳍条(硬/软条)**支撑;数量庞大,几乎占尽所有水域与生态位。
常见代表

  • 鲑属 Salmo(如大西洋鲑)

  • 鲑鳟属 Oncorhynchus(太平洋鲑/虹鳟等)

  • 沙丁鱼 Sardina pilchardus

  • 鲤属 Cyprinus(鲤鱼)

  • 金枪鱼属 Thunnus(高速远洋洄游)

2)肉鳍鱼纲(Sarcopterygii)

特征肉质鳍叶由骨与肌肉支撑,被视为四足动物(两栖、爬行、鸟类、哺乳)的“姊妹群”。
现生“活化石”代表

  • 鳞鲑 Lepidosiren paradoxa(南美肺鱼)

  • 澳洲肺鱼 Neoceratodus forsteri(昆士兰肺鱼)

4.webp


四、圆口类/无颌类(Agnatha;Cyclostomata)

核心特征无颌、口圆形;多虫形/鳗样;无成对鳍(或极不发达),但背/臀不成对鳍可明显;皮肤无鳞;游动呈蛇形;单一背鼻孔;鳃囊呈囊状排列。

两大代表

  • 七鳃鳗(Petromyzontidae):成体多为海相寄生或淡水洄游,圆盘口吸附,齿缘刮食;部分种类溯河产卵。

  • 盲鳗(Myxinidae):如大西洋盲鳗 Myxine glutinosa,深海底栖,分泌黏液自保,眼退化明显。

5.webp

圆口类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分支之一,展现了从脊索动物向颌口类演化的关键阶段特征。


五、鱼类的共通特征与生态多样性

1)生理与体表

  • 变温(冷血/庞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波动。

  • 鳍与体型:以鳍替代四肢;体形变化极大——

    • 梭形(高速巡游,如金枪鱼),

    • 扁平(比目鱼、魟),

    • 蛇形(鳗),

    • 球形(河豚),

    • 深海“异形”等。

  • 覆盖与色彩:多具鳞片(圆鳞、栉鳞、栉棘等);颜色与伪装多变——蓝银、深暗、透明、金属光泽、条纹/斑点;许多种具逆向色彩(腹浅背深)以隐蔽。

2)呼吸与感觉

  • 为主(少数兼皮肤/肠道辅助,肺鱼具肺样结构);

  • 侧线系统感知水流振动;部分具电器官(如电鳗、电鳐),或发光器(深海发光鱼)。

3)行为与社会性

  • 结群(鱼群/鱼校)提高觅食与防御效率;

  • 洞居/领地性物种捍卫繁殖与食物资源;

  • 存在共栖/互利关系(如清洁鱼清除寄生虫)。

4)取食类型

  • 顶级捕食者(鲨、金枪鱼等,摄食鱼类/头足类/海鸟等);

  • 滤食者鲸鲨、姥鲨等滤食浮游生物);

  • 杂食/草食(不少礁栖鱼以藻类为主食);

  • 寄生/偏利(如部分七鳃鳗吸食宿主体液)。

5)繁殖策略

  • 性别分化普遍,但性别系统多样:

    • 体外受精/产卵量大(多硬骨鱼);

    • 口孵/护幼(丽鱼科等);

    • 顺性/逆性转变(如石斑、隆头鱼常见性转换);

    • 软骨鱼常见卵生、卵胎生、胎生多样化;

  • 洄游:溯河/降海产卵(鲑、鳗等)构成著名生活史。


六、三大类群对照速记

  • 软骨鱼:软骨骨骼、鳃裂外露、皮齿粗糙、无鳔(多海生)。

  • 硬骨鱼:骨质骨骼、鳃盖护鳃、(多)具、形态生态最丰富。

  • 圆口类无颌、口圆、皮无鳞、鳃囊状、体鳗形,七鳃鳗与盲鳗为主。


小结

“鱼类”并非单一的一个“纲”,而是一组在水中独立演化、形态与生态高度分化的脊椎动物大集合。从无颌到有颌、从软骨到硬骨、从浅海到深渊——理解其分类脉络与关键特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物种、解读行为,并认识它们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独特角色。


参考文献

Serrano, A. (1999) 鱼类(一篇关于阿根廷动物学的文章)。El Tabano Journal,第6卷(1),第2-9页。

Granado, C. (2002) 鱼类生态学。塞维利亚大学,出版秘书处,第45卷,第15-28页。

Espinosa, H. (2014) 墨西哥鱼类生物多样性。墨西哥生物多样性杂志,第85卷(1),第450-459页。


动物标签: 鱼类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