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气候变暖与污染,正把许多海水与淡水鱼类推向消失边缘。与陆生动物不同,水生动物难以精准清点个体数,但通过渔获率变化、上岸个体体长、产卵群体规模与分布缺口等线索,我们仍能判断许多物种处于高风险。
本文汇总 33 种受到严重威胁的鱼类(含常见名与学名),并对重点物种给出识别要点、分布生境、食性与人类威胁。
重点物种解读
大西洋蓝鳍金枪鱼 · Thunnus thynnus
拿破仑鱼(苏眉) · Cheilinus undulatus
翻车鱼(曼波鱼) · Mola mola
暹罗斗鱼(斗鱼) · Betta splendens
鲸鲨 · Rhincodon typus
湄公河巨鲶 · Pangasianodon gigas
其他濒危鱼类名录(27 种,附学名)
如何识别“濒危信号”
保护与可持续消费建议
学名:Thunnus thynnus
体型与识别:体长可逾 3 m、体重可达数百千克;躯体粗壮、流线型,背部深蓝,体侧具金属光泽。
分布与生境:原产大西洋与地中海及毗邻海域;为远洋洄游性上层鱼类。
食性:高速追捕鲱科、鲭科等中小型鱼类与头足类。
主要威胁与现状:据报道,其在大西洋总体数量曾出现高幅度下降,历史上在里海与黑海已无自然种群记录。需求(尤其高端生食市场)推动高价交易与过度捕捞,压缩了繁殖与资源恢复空间。若捕捞压力不减,长期存续面临严峻挑战。
学名:Cheilinus undulatus(英文:Napoleon wrasse / Humphead wrasse / Maori wrasse)
体型与识别:体长可超过 2 m、体重约 200 kg;额部具显著隆起“驼峰”,体色常呈蓝绿与波纹状花纹。
分布与生境:印度-太平洋珊瑚礁。
食性:捕食甲壳类、软体动物、海星与海胆等。
生物学特性:具先雌后雄的性转特性,生长与成熟慢,群体中可育雄鱼数量受扰动影响大。
主要威胁与现状:因高档活体鱼与餐饮需求而遭过度捕捞,加之性转与低繁殖率,种群恢复缓慢,长期处于被威胁状态。
学名:Mola mola(英文:Ocean sunfish)
体型与识别:现存最重的硬骨鱼之一,可达>1 吨、体长至 3.5 m;体形侧扁近圆盘、几无尾柄,以巨大背鳍和臀鳍游动。
分布与生境:温带—热带的大西洋、太平洋与印度洋;常在上层海域与外洋性水域活动。
食性:以水螅体/胶质生物(如水母)为主,也摄食甲壳类、软体动物与多毛类。
主要威胁与现状:延绳钓与流刺网误捕、海漂塑料导致的假饵误食以及局部市场的肉用交易等,使其长期处于易危(Vulnerable)等级。
学名:Betta splendens(英文:Siamese fighting fish)
体型与识别:体长约 6–7 cm;人工品系色彩极为丰富,野生型体色更偏褐绿。雄鱼领地性与攻击性更强。
分布与生境:原产湄公河流域(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多见于稻田、沟渠等缓流、微缺氧水体。
食性:杂食偏肉,摄食昆虫、小型无脊椎。
主要威胁与现状:野外种群受到栖息地污染与破碎化、采集与贸易压力影响,被列为易危(Vulnerable),呈下行趋势;应区分野外原生群体与人工观赏品系。
学名:Rhincodon typus(英文:Whale shark)
体型与识别:全球体型最大的鱼类,体长可达约 12 m;背部灰蓝,布满白色斑点与条纹,腹部洁白。
分布与生境:广布全球暖水海域,亦见季节性高纬访客。
食性与行为:以浮游生物、鱼卵、磷虾为主的滤食性巨物种;对人类无害,常见与潜水员“同游”。
主要威胁与现状:主要受工业捕捞与误捕、船只撞击与近岸栖息地退化等影响,多国已对其捕捞、贸易与加工实行严格禁限。
学名:Pangasianodon gigas(英文:Giant Mekong catfish)
体型与识别:淡水巨物,体长可近 3 m、体重约 300 kg。幼体阶段同类相食且摄食浮游动物,成体转为草食为主。
分布与生境:仅产于湄公河干流及部分支流。
主要威胁与现状:被列为极危(CR)。河道工程与水电大坝改变水文过程与泥沙/营养输送,阻断洄游,叠加过度捕捞与水质恶化,当前野外存量极低。
注:中文通用名在不同地区可能有差异,以学名为最权威检索键;为避免误译,个别仅给出学名或直译。
欧洲普通鳐 / 挪威鳐 — Dipturus batis
远洋魟 — Pteroplatytrygon violacea
巨型蝠鲼(大洋蝠鲼) — Manta birostris
欧洲鲟 — Acipenser sturio
欧洲鳗 — Anguilla anguilla
剑鱼(旗鱼科的剑鱼) — Xiphias gladius
大双髻鲨(锤头鲨) — Sphyrna mokarran
短鳍真鲭鲨(灰鲭鲨) — Isurus oxyrinchus
巨口鲨 — Megachasma pelagios
暹罗巨鲶(“泰国鲨”指称的鲶形鱼) — Pangasius sanitwongsei
恒河鲨 — Glyphis gangeticus
长鳍真鲭鲨 — Isurus paucus
非洲虎鱼(常被称“巨虎鱼”) — Hydrocynus vittatus
南方蓝鳍金枪鱼 — Thunnus maccoyii
帝王鲑(奇努克鲑) — Oncorhynchus tshawytscha
欧洲无须鳕(欧洲鳕 / Pescadilla) — Merluccius merluccius
伊比利雅罗鱼(Pardilla) — Iberochondrostoma lemmingii
中华白鲟(中国匙吻鲟) — Psephurus gladius
斑带新矮脂鲤 — Neolebias lozii
瓦伦西亚鳉(Samarugo) — Valencia hispanica
加尔达湖卡比奥鳟(Carpione) — Salmo carpio
钢头鱼(虹鳟海走型) — Oncorhynchus mykiss
阿帕奇鳟 — Oncorhynchus apache
土耳其扁头鳟 — Salmo platycephalus
科摩罗腔棘鱼(矛尾鱼) — Latimeria chalumnae
托托阿巴(大口白石首鱼) — Totoaba macdonaldi
厄瓜多尔高山吸盘鲶(Preñadilla) — Astroblepus ubidiai
渔获率与体长:同等努力下渔获骤降、上岸个体体长显著变小。
繁殖群体缩小:产卵场密度/面积下降,成熟个体比例降低。
分布断裂:历史产区长期无记录或只见零星个体。
高误捕率:延绳钓、流刺网、拖网等对大型远洋或近岸种的混获显著。
特有/洄游依赖:洄游受阻(大坝)与栖息地单一的物种(如河流端点特有鱼)风险更高。
支持可追溯渔业与禁捕期:选择有认证与来源信息的产品,避开繁殖季与高风险物种。
减少塑料与海洋垃圾:降低误食与缠绕风险,改善近岸水质。
关注大江大河连通性:在水电、引水及围垦项目中纳入鱼道/生态流量。
科学宣传:科普区分人工养殖品系与野外原生种群(如斗鱼),避免野采。
公民科学:参与搁浅/误捕上报与物种观察,为评估提供数据。
海洋与淡水生态系统的稳定,离不开这些旗舰或“隐形”的鱼类。通过合理捕捞、栖息地修复与消费侧转变,许多物种仍有机会从悬崖边回归。
动物标签: 濒危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