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捕鸟蛛
无危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澳洲捕鸟蛛
- 学名:Theraphosidae(代表属:Selenocosmia, Phlogius, Selenotholus, Selenotypus)
- 纲目:节肢动物
- 科属:Theraphosidae Selenocosmia Phlogius
体征数据
- 体长:体长 5–8 cm;足展 16–22 cm
- 体重:大型地栖蜘蛛;成体数十克(依个体)
- 寿命:雌 10–20+ 年;雄 5–8 年(成熟后寿命较短)
显著特点
穴居夜行;呼啸/擦音防御;广食性;雄蛛游走寻偶;雌蛛洞内护卵。
分布及栖息地
澳洲北部与内陆的热带稀树草原、干旱林地与半沙漠;疏松稳固土壤便于掘洞。
外观
深褐至黑褐;腿节浅环带或金属光;腹部密毛;雄胫交配钩。
详细介绍
澳洲捕鸟蛛(Australian tarantulas),在当地常被称为“呼啸蜘蛛/口哨蜘蛛(whistling spiders)”, 隶属捕鸟蛛科 Theraphosidae。代表属包括Selenocosmia、Phlogius、Selenotholus、Selenotypus等。 它们多为穴居性地栖大蜘蛛,能藉由触肢与螯肢摩擦发声(擦音/鸣声),在澳洲北部与内陆地区广为人知。
生态与生物学
活动模式:多夜行;白天潜伏于垂直或倾斜的土洞,洞口常见丝衬与放射状预警丝。
食性:广食性捕食者,取食昆虫、其他蜘蛛、小型蜥蜴/蛙与小型节肢动物。
防御行为:体态抬高、露齿(螯肢)并发出呼啸声;必要时快速突袭咬噬。
繁殖:雄蛛成熟后游走寻偶;雌蛛产卵囊并于洞中护卵,幼蛛于洞周边分散定居。
形态与识别
体型:体长常见5–8 cm;足展可达16–22 cm。
体色:多为深褐—巧克力色至黑褐,腿节具淡色环带或金属反光;腹部具密毛。
口器与步足:螯肢前向下刺击,胫节常见交配钩(雄);足部具颚刺与黏附毛。
分布与栖息地
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与内陆(昆士兰、北领地、西澳北部等),从热带稀树草原到干旱林地与 半沙漠地带;喜疏松而稳固的土壤以便掘洞,亦见于牧场、路堤与房舍边坡。
保育与人类互动
医学意义:对人类多为剧痛与局部症状;但对犬类可能具有较高毒性风险(需尽快就医)。
贸易与采集:部分物种涉观赏宠物贸易;鼓励规范来源并避免野外过度采集。
IUCN:本条为类群总述;多物种未独立评估,本站总述条目标注未评估(NE)。
常见问题
Q1:会“喷毛”吗?与美洲捕鸟蛛不同,澳洲捕鸟蛛无尿囊毛(urticating hairs);主要以威吓姿态/鸣声与咬噬防御。
Q2:对人是否致命?通常不致命,但咬伤剧痛伴硬肿、出汗、恶心等;应冷静固定肢体并尽快就医。
Q3:家中如何预防?减少庭院落叶/石堆、封堵裂隙与门缝,夜间使用纱窗;洞口请勿掏挖。
Q4:能否人工饲养?需符合当地法规;选择人工繁育个体并提供深基质掘洞环境与稳定温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