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蜥蜴目

鳄蜥

2022-07-19 16:16:28 196
鳄蜥

中文名:鳄蜥

别名:水蛤蚧

纲目:蜥蜴目

科属:双孔亚纲 蜥蜴目 鳄蜥科 鳄蜥属

体长:15-35厘米

体重:50-100g

寿命:20年

保护级别:一级

特色:很像扬子鳄,所以被称为鳄蜥。

鳄蜥的简要介绍

1928年-1929年间,中山大学生物系考察队前往中国广西大瑶山,在今广西金秀县罗香乡琼武村采得28条似蜥蜴,尾巴却像鳄鱼的爬行动物。其中2号送给德国柏林动物博物馆,1930年由德国人Ernst Ahl发表为新科、新属、新种,拉丁学名是“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Ahl,1930”。属名由Shin和saurus两字组成,Shin是当时野外工作领队教授辛树帜( S.S.Sin )的姓氏,saurus是蜥蜴,表示对辛树帜教授崇敬之意。种名crocodilurus以此种蜥蜴外貌颇像鳄鱼而名。由于生活在中国的鳄蜥发现于瑶山,故以后多以"瑶山鳄蜥"相称。

c8c7c57e8e173e46e727973a04258db4.jpeg

鳄蜥天生不爱活动,当地人喜欢称之为“大睡蛇”,它们可以一个月不吃不喝而不影响生存。

1978年对该物种进行了第一次定量调查(Zeng和Zhang 2004),估计已知种群总数为6,000只。2008年,估计中国总共有950只动物,其中包括两个在1978年未进行调查的地点。估计最大的亚群不超过350只,最小的只有10只。由于该物种的分布范围不同,它依赖特定且分布不均的水生栖息地,因此可能扩散能力有限,而且由于估计最大的中国亚种群约占该国总量的36%,因此全球数量为被认为是严重碎片化的。该物种不太可能在已经失去它的地区重新定居,或者亚种群规模过小可能会导致近期灭绝。栖息地丧失和直接狩猎都存在持续的压力,因此据信物种数量下降仍在持续。

鳄蜥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但种群数量在迅速减少,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造成鳄蜥濒临灭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仅产于广西大瑶山的少数沟冲之内,分布范围十分狭窄,而生长条件如对海拔高度、气温、雨量、水流、土壤、植被和食物等的要求,都比较苛刻。这种生境一旦遭到破坏,它的繁衍生存也就受到影响。
第二,鳄蜥1年只产1次,每次产仔2-8只左右,有些雌性还有不孕现象,所以自然繁殖率不高。幼体出生以后,还经常遭到成体的吞食、伤害,死亡率往往占出生率的80%左右。

第三,鳄蜥的生境受到严重破坏,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由于开荒造林,开垦农田以及开山采矿等人类活动,山林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砍伐或焚烧,有些地方的山林,几乎都被砍光烧净,造成山溪断流,使鳄蜥失去了生存之地。第四,乱捕滥杀现象十分严重,有人进山大量捕捉外运倒卖,还有人成立收购站,将鳄蜥成箱外运,每次约几百只。瑶山鳄蜥的野外总数仅有2500条左右,其中金秀的罗香乡有500条,昭平的北陀乡和九龙乡有1500条,贺县的里松乡有500条。如不及时采取得力措施,则这一世界珍稀动物会有迅速灭绝的危险。

      自然保护区:广西大瑶山、广东罗坑、广东林州顶。在我国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超过500只鳄蜥生活在这里,这些鳄蜥都是远古时期世代繁衍下来的“活化石”,它们的祖先最早诞生于2亿年之前,在科学家们的眼中,鳄蜥血统古老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它们又被称作爬行界的“大熊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4年 ver3.1——濒危(EN)。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1日)一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鳄蜥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鳄蜥的全身为橄榄褐色,侧面较淡,染有桃红或桔黄色并杂有黑斑,背部至尾巴的端部有暗色的横纹,腹面呈乳白色,其边缘带有粉红色或桔黄色。头部前端较尖,后部为方形,略呈四棱锥形,顶部平坦,平铺着不显著的细鳞,近吻端的鳞片较大,颅顶部的中央有一个明显的乳白色小点,称为颅顶眼。口宽大,内有1个舌,1对内鼻孔,咽部有喉头。颌的边缘密布有同型细齿。舌为肉质,十分肥厚,先端为黑色,呈浅叉状。眼睛大小中等,瞳孔为圆形,孔的周围有金色圆圈,也有活动的上下眼脸和透明的瞬膜。在眼睛的后方,头侧的颈沟前方有明显的鼓膜。头侧部由眼睛辐射出8条深色纹,眼后1条较长,眼下方3条较粗,体侧后端黑纹不规则,腹面浅黄有黑短斑纹。尾部有黑色与棕绿色相间的横纹11-12条,每条约占2节。
颈部明显,并且与头部之间有明显的纵沟分开,在颈沟的后背面有数行较大的凸起棱鳞,中间夹有颗粒状的小鳞,颈侧棱鳞半稀,有灰、黄、粉红色,于前肢的上前方颈侧有一个显著的圆形黑斑。背腹略扁,背部鳞较少,只有颗粒状的细小鳞片散布在大的棱状鳞片间,棱峪状鳞片近似纵行于体背排列,并延伸到尾部,行至后肢处则形成规整的两行排列于尾背两侧。体背有6一7条暗黑色的较宽横纹,横纹到达体侧时又分为二,在叉状横纹间为桃红色,红周镶黑。老年个体的靠近腹面的体侧普遍为桃红色、桔黄色,并夹杂着黑色的棱峪状鳞片。
尾部侧扁,在尾巴背面的两侧各具纵行排列的大形棱峪状鳞片,中间凹陷似深沟,梭峪状鳞片在尾巴的基部相距较宽,往尾端伸延则逐渐变窄,但并不汇合。尾巴上有明显的分节现象,大约有35节,前13节每节的背侧有1枚棱嵴状鳞片,后20节则每节有2枚。尾侧及腹面共有8条棱线,向尾端延伸。尾部有10-11条暗黑色横纹,全身则有明显的16条宽条纹,躯干上有5条,胸部和腹部的界限不明显,年老的个体的横纹间略为粉红色。
鳄蜥的四肢较为粗壮,趾端的爪尖细。前肢的上臂较前臂略短,为橄榄褐色,靠体侧一面密布突起的粒状细鳞,颜色为黄白色。指背有小鳞片数行,呈“人”形排列,指长顺序为4、3、2、5、1。后肢的上下两段几乎等长,趾长顺序为1、3、5、2、1。后肢稍后有横裂状的泄殖孔,周围的鳞片呈方形,雄性泄殖腔内有2枚交接囊,雄性和雌性的泄殖腔内均有一对性腺,开口在泄殖腔的外缘,可以分泌特殊气味的液体。
鳄蜥夜间多在距离水面的高度为1米左右、直径为3-7厘米的树枝

鳄蜥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湖南可能灭绝)和越南。
是中国的特产物种,在地理分布上极为特殊,中国最新曾在广西大瑶山一带的贺州市里松乡姑婆山、昭平九龙乡、北陀乡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罗香乡的平竹、罗莲、罗丹、罗香、琼伍大队部分冲沟附近,以及广东韶关曲江罗坑镇发现鳄蜥,而广西大瑶山发现的鳄蜥又名瑶山鳄蜥。
鳄蜥为中国及邻近越南的特有种。已知中国现存八个亚群,分别来自广西省(桂平县、贺州县、锦绣县、昭平县和蒙山县)和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曲江县)。中国各地区之间的距离为10公里或以上。鳄蜥可能已经从它之前占据的另外五个中国遗址中灭绝。
2003年首次报道了来自越南北部的物种;在这个国家,鳄蜥仍然只在距最近的中国地区500多公里的安子峰(Yen Tu Mountain)的东坡和西坡(北江省和广宁省)为人所知,而且越南亚种群本身被认为是分散的。该物种的海拔范围为200-1,500米。在越南,它是从海拔400-800米之间的一个更受限制的海拔带记录的
鳄蜥栖居于海拔760米以下的沟谷中,一般都是溪流不大的积水坑。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树叶叶缘多为锯齿形,与鳄蜥尾部的缺刻类似。溪沟阴湿,岩石及树干的色泽也与鳄蜥的体色类似。这些都为鳄蜥隐藏其中提供了良好的掩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