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哺乳>>食肉目

大熊猫

2022-07-12 15:05:52 179

大熊猫的简要介绍

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6年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从“濒危级”降为“易危级”。但由于生育率低,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中评为濒危物种,为中国国宝。大熊猫也被誉为生物界的活化石。


大熊猫的繁殖

成年大熊猫的发情期很短,尤其人工饲养后发情更为不易,一年里雌性熊猫的发情期只有几天,交配后就分开,幼子由雌性单独养育。大熊猫妊娠期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出生的巢穴通常是一个隐蔽的树洞,或天然的岩洞。大熊猫常在冷杉的大树洞里生育,一胎产一子,有时产两子,怀孕时体貌无明显变化。出生的大熊猫幼子只有一二两重,呈粉红色,与成年熊猫形态差别很大。由于熊猫以竹子为食,每天需要长时间进食来保证热量的供给,在育幼期母熊猫也要离开幼熊2-4个小时外出觅食。


成年大熊猫在春季(3-5月)发情交配,雄性需通过打斗来争夺发情的雌性。成年雌性每2-3年繁殖1胎,通常在夏季中段至末段(8-10月初),在精心选择的树洞、岩洞或岩石裂隙中产仔。每胎大多1只,偶尔2只。在野外,如果遇到出生2只的情况,母熊猫会放弃其中之一,仅哺育1只。在幼崽初生后的头2-4天内,母熊猫会一直怀抱幼崽,不离开洞穴;在之后到幼崽2周大之间,母熊猫会周期性地离开洞穴,在附近排便、觅食。大熊猫幼崽将在洞穴中待到3-4个月大,但期间如果受到干扰或洞穴被雨水打湿、淹没,母熊猫将会携带幼崽更换不同的洞穴。大熊猫在大约4.5岁时达到性成熟。与其他生活在温带和寒带的熊类不同,大熊猫在冬季不冬眠。


大熊猫的食物

熊猫和别的熊一样是杂食性动物,处于从食肉动物到食草动物过渡的阶段。主要食物是竹子、红萝卜,野生的熊猫会吃草、野果、昆虫、竹鼠、羊。由于大熊猫一个的基因失活了,造成熊猫无法感觉肉类的鲜味。但它们的消化系统仍然是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因此只能依靠肠内细菌分解竹叶。它们的食性特化,几乎100%以竹子为食,但可以取食的竹子种类繁多。大熊猫每天需要花费12-14h进食,消耗10-15kg的竹子,因此会在其活动区域内留下大量明显的粪便和取食痕迹。在野外,大熊猫偶尔会取食死亡野生动物的残骸(食腐)。


1657610073198558.jpg


大熊猫的行为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行动起来也非常的灵活。大熊猫通过将肛周腺体的分泌物涂在树桩,地上以及它们经常经过的地方,用气味来标记领土。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

大熊猫,尤其是幼年个体,偶尔会爬树来休息或躲避敌害。在交配季节,成年个体,主要是雌性,也会爬到树上,观察、等待其雄性个体相互打斗以争夺交配权。除了母子结伴活动以外,成年大熊猫是独居动物,个体之间一般通过气味标记来相互联络。大熊猫通过喷射尿液,或把肛周腺分泌物涂抹在树干上的方式,进行气味标记。大熊猫喜欢独居,每只大熊猫有单独的活动区域。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巢域面积为3.9-6.4km2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核域内,雌体间的巢域不重叠。

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大熊猫是体型结实的大型熊类,头体长120-180cm,尾长8-16cm。成年雄性体型大于雌性,雄性体重85-125kg,雌性体重70-100kg。毛色为分明的黑白两色,头部大而圆,与其他熊类物种相比头吻部较短而钝。大熊猫的四肢、肩部、耳朵及眼圈为黑色,身体其余部分为白色。在陕西秦岭地区,分布有罕见的棕色型大熊猫:与普通黑白色型相比,棕色型大熊猫身体上的黑色部分变为浅棕色或咖啡色。大熊猫幼年个体与亚成体的体色与成体相仿,但体型更圆。

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大熊猫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3200m之间、具有浓密林下箭竹的温性山地森林栖息地中。大熊猫为中国特有种,化石记录显示其历史上广泛分布于华南、华东、华中至西南地区,北至华北中部。现今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3个省(陕西、甘肃、四川)内的6大山系(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分布区高度破碎化。2015年在云南东北部金沙江以南区域发现一只被猎杀的野生大熊猫,据推测为零星扩散个体,需进一步深入调查以明确此物种在这片区域的分布现状。伴随着不同海拔段竹子的物候变化,大熊猫有季节性的垂直迁徙。单个个体的活动范围为4-29km2(平均约10km2),依据食物资源可获得性的高低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