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犀牛(又称“大独角犀”,Rhinoceros unicornis)主要分布于印度东北部与尼泊尔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平原的草地与沼泽森林。20 世纪早期因偷猎与栖息地丧失而锐减,在严格保护和栖息地恢复下总体呈回升,但仍被列为易危(VU)。生态与行为以高大禾草为主食,亦取嫩枝、果实与水生植物;喜在水塘与泥坑中“泡泥浴”,...
爪哇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历史上分布于爪哇、苏门答腊、马来半岛乃至印度支那与孟加拉湾沿岸,如今仅确认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乌戎库隆国家公园存有单一野外种群,被评为极危(CR)。该物种对低地常绿—季雨林的灌丛地带依赖性强,活动隐蔽、数量极低,任何一次疾病、火山或海...
黑犀牛(Black rhinoceros),学名 Diceros bicornis,IUCN 评为极危(CR)。主要分布于东非与南部非洲的干旱灌丛与稀树草原,以灌木枝叶为食,面临偷猎与栖息地破碎化威胁。尽管名叫黑犀,它们的体表颜色实际上更接近于灰白色,这个名字一般被用来区别于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事实上这两种犀牛的区别不在于颜色,而...
白犀牛并不是白色的,事实上白犀的身体颜色与黑犀没有很大区别,其区别主要在于比较大的体型,和宽大的嘴唇。白犀牛的嘴巴是“扁的”,而黑犀牛的嘴巴是“尖的”。白犀的名称来自于荷兰语“weit”,意思为“wide”(宽平),针对它们宽平的嘴唇而言,后来被人误称为“white” (白色),故称“白犀”,又名“方嘴犀”。白犀...
大唇犀(Chilotherium)两性均无角,其下颌骨吻部强烈地向侧面扩展,具有两枚带锋利刃部的巨大獠牙,上门齿完全退化消失,晚中新世时期繁盛于欧亚大陆。自从林斯顿(1924)建立大唇犀新属,该属共有13个新种曾被描述,有19个其他的属种被修订归入该属,但是经过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该属内有效种被确定为10个。最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