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脸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 urile)又称红面鸬鹚,为鸬鹚科鸬鹚属的鸟类,俗名水老鸦。是一种属于鸬鹚科的鸟类。分布于太平洋北部的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亚洲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南端、千岛群岛及北海道的海域、朝鲜半岛北部,越冬在繁殖地南部到日本和中国辽东半岛沿海,偶尔到台湾。该物种是海鸟,繁殖从堪察加半岛...
印度池鹭(学名:Ardeola grayii),是中型涉禽,是鹈形目鹭科的一种小型的鹭。它起源于旧大陆,在南伊朗繁殖,向东延伸至印度次大陆、缅甸和斯里兰卡。它们分布广泛且常见,但当它们在小池塘边缘悄悄猎食或在靠近人类居住区的地方栖息时,却很容易被忽视。当它们起飞时,非常显眼,明亮的白色翅膀与身体隐蔽的橄榄色和棕色...
白脸鹭(学名:Egretta novaehollandiae),又称白面鹭,是澳大利亚跟大洋洲大部分地区常见的鸟类,包括新几内亚、托雷斯海峡的岛屿、印度尼西亚、新西兰,以及除最干旱地区外的整个澳大利亚。它是一种中等大小的鹭,颜色淡淡的、略带蓝灰色,有黄色的腿和白色的面部标记。几乎可以在靠近浅水的任何地方找到它,不论是淡水还...
斑鹭(台湾作白颈黑鹭)(学名:Egretta picata)分布于印尼苏拉威西、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澳大利亚北部季风区的沿海和次沿海地区以及华莱士区。中国仅偶见于台湾屏东、高雄、江苏南通部分地区的鸟类。斑鹭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43-55厘米,体重247-280克。头顶、体型大小与白鹭相似,但头顶蓝黑色,具羽冠;颊至颈部白...
中白鹭(学名:Ardea intermedia)为鹭科苍鹭属的鸟类,俗名春锄。白鹭属大型涉禽。体型中等,体长560~720毫米,雌雄同型;虹膜黄色,嘴裂不超过眼睛,为本种区别于大白鹭的显著识别特征之一;脚黑色,通体白色,颈呈“S”形;夏羽背及胸部有松软的长丝状羽,喙黑色,短期呈粉红色,脸部裸露皮肤灰色;冬羽喙黄色,尖端黑色...
大白鹭(学名:Ardea alba)是鹳形目鹭科白鹭属鸟类, 又名白庄、公子、白洼。全身羽毛洁白;眼黄色;喙橙黄色(繁殖期黑色);颈部具“S”形结,大白鹭嘴裂过眼,面部及周眼皮肤呈绿色;跗蹠和脚黑色。背上、肩上披有蓑羽,长超过尾部,生殖期后蓑羽消失。大白鹭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 在中国见于东北、河北、江苏、云南、广...
草鹭(学名:Ardea purpurea,英文名:Purple heron)为鹭科鹭属的鸟类,又名紫鹭,俗称花窖马、柴鹭或长脖佬。是一种分布广泛的鹭。它们在非洲、欧洲中部和南部,以及古北界南部和东部繁殖。西古北界的族群会在繁殖和越冬地之间迁徙,而非洲和热带亚洲的族群主要是留鸟,除了偶尔的散布移动。它们是一种大型涉禽,具有“三长...
白尾鹲(学名:Phaethon lepturus)为鹲科热带鸟属的鸟类,俗名白尾热带鸟、长尾热带鸟。是一种热带鸟。体重220-410克;体长370-400毫米,加上延长的尾羽为680-990毫米,它是热带海洋中三种密切相关的海鸟中最小的一种,也是鹲形目(Phaethontiformes)中最小的成员。全身羽毛主要为白色,繁殖期微缀有橙色。眼前和眼后有粗著...
红尾鹲(学名:Phaethon rubricauda),是鹲形目鹲科的一种鸟类。原产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鸟。它是三种密切相关的热带鸟 (Phaethontidae) 之一,外观上类似燕鸥,其羽毛几乎全白,具有黑色面罩和红色喙。雌雄有相似的羽毛。如名称所示,成鸟有红色的尾羽绶带,约为其身体长度的两倍。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洋毛里...
红嘴鹲(学名:Phaethon aethereus),又称热带鸟,短尾鹩,鹈形目鹲科鹲属的一种,属中型海鸟。除繁殖季节登陆产卵育雏外,其余时间均在海洋上飞翔。有时长期跟随渔船飞行,于桅杆上歇息。多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飞鱼、乌贼为食,亦吃甲壳类动物。分布于整个热带海洋,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等热带和亚热带部分以及中...
大红鹳为脊索动物门鸟纲红鹳目红鹳科火烈鸟属动物,1属6种:高约80-160厘米,体长130-142厘米,体重2.5-3.5千克,属于“迷鸟”,非常罕见。大红鹳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性情温和,胆怯机警,是动物园中受人喜爱的观赏禽鸟。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又叫大火烈鸟、红鹤、火鹤等...
钩茎遮腹隐翅虫(学名:Paederus fuscipes),是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的一种小型昆虫,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它们体型细长,通常具有黑色或深棕色的光滑外壳,并以其隐藏在翅膀下的腹部而得名。这种昆虫最为人所知的特点是其体内分泌的一种强力毒素,即“隐翅虫素”(pederin),对人类皮肤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外...
台湾竹鸡,别名红脚竹鸡(英语:Taiwan bamboo partridge,学名:Bambusicola sonorivox),的属名有两部分组成,“Bambusi"是马来语竹子的意思,“cola"是居住的意思,合起来指的是本属种类喜欢在竹林活动的习性,正好与它的英文名Bamboo-partridge相配。种加词"sonorivox"亦是由两部分组成,“so-nor...
褐背鹟鵙(学名:Hemipus picatus),又名褐背鹊鵙,为山椒鸟科鹟鵙属的鸟类,俗名褐背花伯劳。主要繁殖在海拔800-2100米的山地森林中,繁殖期3-6月。营巢于乔木树上,通常置巢于树冠层水平枝上外端,巢用细枝、草叶、草茎和草根组成,外层还有蛛丝、苔藓和地衣。巢呈浅杯状,结构较为精致结实。巢距地高3-10米,每窝产2-3枚...
黄岛长吻虫(学名:Saccoglossus hwangtauensis)一种分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湾潮间带、潮下带的肠鳃类动物,[1]隶属于玉钩虫科长吻虫属。黄岛长吻虫身体柔软,呈蠕虫状。全长290毫米,吻部平均长为15.6毫米,平均宽5.6毫米。领部宽而短,平均长2.85毫米,宽5毫米。位于躯干部前部背面的鳃生殖部发达,前端与...
青岛橡头虫(学名:Glandiceps qingdaoensis)也称青岛粗吻虫,一种分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湾中西部潮下带的肠鳃类动物,隶属于无翼柱头虫科(史氏柱头虫科)橡头虫属。青岛橡头虫是首个在中国海域发现的无翼柱头虫科物种。通体呈黄色,表面具有不规则的棕色斑纹。吻部较长,腹侧和背侧具有沟槽。领索无巨大的...
黄殖翼柱头虫(学名:Ptychodera flava)一种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的肠鳃类动物,隶属于殖翼柱头虫科翼柱头虫属。[1]本种是博物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冯埃施朔尔茨在参与俄罗斯探险家奥托·冯·科策布第二次航行途中发现,是最早发现的半索动物。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肉质柱头虫(学名:Balanoglossus carnosus)一种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东北部沿海地区的肠鳃类动物,隶属于殖翼柱头虫科柱头虫属。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短殖舌形虫(学名:Glossobalanus mortenseni)一种分布于日本海沿岸及中国沿海的肠鳃类动物,隶属于殖翼柱头虫科舌形虫属。由荷兰学者科尔内留斯·扬·范德霍斯特于1932年描述命名。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三崎柱头虫(学名:Balanoglossus misakiensis)一种分布于日本和中国沿海地区的肠鳃类动物,但数量甚少,我国黄海到南海的沿岸均有分布。隶属于殖翼柱头虫科柱头虫属。三崎柱头虫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具有吻、领及鳃区的前段虫体能够再生后部器官恢复完整个体。三崎柱头虫主要生活于沿海中潮区和低潮区的细沙滩和泥沙滩中。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