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地位:环节动物门>多毛纲>Nereidiformia 目>Amphinomidae 科
俗名:火焰虫、火虫、火多毛虫
体长:常见 4–10 cm,极端可至 30 cm;体宽约 2 cm
活动规律:夜行性,多独居;偶见于食物充足处结群
警告颜色:闪耀的绿、黄、红、白相间,提醒捕食者“勿近”
结构 | 描述 | 功能 |
---|---|---|
分节体(多节体形) | 外、内均呈规则环节(称“体节”或“亚节”) | 增强灵活度,利于游动与钻沙 |
侧足(Parapodia) | 每体节一对,构成“桨叶” | 游泳、爬行、搅动沉积物取食 |
毒刺刚毛(白色) | 钙化硬毛,中空含毒;轻触即刺入皮肤 | 固着、运动、防御;刺后灼痛、易感染 |
红色分支鳃 | 与白色刚毛交错分布 | 水中摄氧 |
头节嗅突(Caruncle) | 鲜红,具化学感受器 | “嗅”出猎物或同类信号 |
疏水表皮 | 角质化薄膜 | 降低海水离子渗透,防微生物侵害 |
体腔(真体腔) | 充满液体的“水压”系统 | 配合纵横肌收缩,驱动蠕动与快速逃逸 |
安全提示:潜水或涉水时切勿用裸手拨动色彩鲜艳的多毛虫;若被刺中,可先用胶带黏除残刺,后以热水浸泡缓解毒素并就医。
海域分布
热带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阿森松岛、亚速尔群岛
其他水域:地中海、红海(纪录显示随船舶压载水扩散概率高)
垂直范围
从潮间带岩缝至 150 m 深海均可见
典型栖地
珊瑚礁缝隙—昼伏夜出,利于觅食珊瑚组织
海草床与泥沙底—可躲藏并摄食沉积物残骸
覆沙岩块下—白昼避光、抵御掠食者
营养生态位:以珊瑚软组织为主食的肉食-兼腐食者
大量火焰虫聚集可在短期内重创珊瑚殖体,对珊瑚礁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求偶信号:雌虫于月圆后 2–5 天释放绿光荧光素,引雄虫追随
产卵行为:雌雄集体升至表层释卵排精,体外受精
幼体发育:浮游幼虫经多次蜕皮后沉入海底,进入底栖阶段
裂体再生:个体可自尾端或体中部断裂;残段各再长出头或尾而成新虫
生态意义:快速增殖、迅速填补生态位空缺
维持食物网平衡
捕食珊瑚与底栖无脊椎,可调节群落结构
沉积物循环工程师
Crawling & burrowing 促进底泥充氧、重分配有机质
污染生物指示物
体内可富集重金属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反映海底污染水平
火焰虫以艳丽外观、剧毒刚毛与双重繁殖策略成为热带海域最具辨识度的多毛虫之一。它既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重要“清道夫”和调节者,也可能在过度繁殖时对珊瑚健康造成压力。了解并尊重这种海底“火焰精灵”,不仅能避免潜水事故,更能帮助我们监测海洋环境、维护珊瑚礁的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Yáñez Rivera, B.、Vallejo, S.、Sergio, I.、Arana, H. 和 Gillet, P. (2009)。火虫 Hermodice carunculata(多毛类:两栖类)的分类、营养偏好和共生体 (编号 TE/595.147 Y3)。
海洋生物保护协会 (n.d.)。有须火虫。可访问以下网址:https://www.marinebio.org/species/bearded-fireworms/hermodice-carunculata/
西印度群岛大学。(2016)。Hermodice carunculata(有须火虫)。网址:https://sta.uwi.edu/fst/lifesciences/sites/default/files/lifesciences/documents/ogatt/Hermodice_carunculata%20-%20Bearded%20Fireworm.pdf
罗德里格斯 (V. F.) 和梅萨 (M. H. L.) (2015)。多毛类(Annelida:Polychaeta)作为海洋污染的生物指标:哥伦比亚的案例。管理与环境,18(1), 189–204。
动物标签: 火焰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