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蓝扁尾海蛇拉丁学名Laticauda colubrina,为眼镜蛇科扁尾海蛇属动物。灰蓝扁尾海蛇善游泳,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洋中,但也会花费25至50%的时间在陆地上生活,以便进行交配、产卵、消化食物和蜕皮。在水中,会用桨状尾巴来回移动以推动前行;在坚硬表面上则采取一种典型的蛇形运动;当遇到松散的基质,如干沙时,会像沙漠蛇...
瘰鳞蛇(拼音:luǒ lín shé),英文名:Little wart snake,是一个完全生活于水中的蛇种。瘰鳞蛇主要的食物就是鱼,但是这种蛇的数量很多,过着群居的生活,所以当渔民捕鱼的时候,也会将瘰鳞蛇打捞上来,开始有很多渔民认为这是鳗鱼。瘰鳞蛇同类相比水性非常好,主要是期皮肤非常的松弛,非常善于捕猎,有的时候会潜伏在河床...
黑网乌梢蛇外文名Ptyas carinatus,是乌梢蛇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黑网乌梢蛇生性胆小,行动极为敏捷,善攀爬,爱活动,但少具缠绕能力,大多白天活动。黑网乌梢蛇主要食物以蛙类为主,小杂鱼、泥鳅、黄鳝为辅。因黄鳝的市价有时稍高,规模养殖时则很少投喂。乌梢蛇生性胆小,行动极为敏捷,善攀爬,爱活动,但少具缠绕能力,大...
温泉蛇拉丁学名Thermophis baileyi,是我国垂直分布最高的(4 350 m)唯一蛇种,为我国西藏高原独有。目前有关温泉蛇的生活习性所知较少。仅知其生活于海拔3960-4 350m的温泉附近的石堆、水边、沼泽草甸中,主要以鱼、老鼠和高山蛙为食。温泉蛇是卵生,半阴茎双叶型,收缩态达第20-21尾下鳞间,于第17尾下鳞处分叉,刺区占半...
尖喙蛇拉丁学名Rhynchophis boulengeri,是一种小型的游蛇科蛇类。尖喙蛇是树栖性无毒蛇类,和其他的树栖性蛇类比如绿瘦蛇一样,常年在树上活动,以一些蜥蜴、昆虫、小型鸟类为食。最早命名于1897年,模式产地位于越南境内。尖喙蛇繁殖期和国内大多数蛇类一样3—5月发情求偶交配,6月底产卵,孵化期一到两个月,产量少,一般...
横斑锦蛇拉丁学名Elaphe perlacea,是中国四川西部的特产动物。横斑锦蛇主要捕食蜥蜴和鼠类,卵生,无毒。1929年,美国学者stejneger.L在中国四川雅安首次发现这种蛇,捕获一条雄蛇,其标本被带往美国。此后,数十年间,人们没有再发现过这种蛇,甚至怀疑它是否存在过。百年来,人们发现的横斑锦蛇的数量还不超过30只,由于...
团花锦蛇拉丁学名Elaphe davidi,为游蛇科锦蛇属的爬行动物。团花锦蛇捕食蜥蜴、鼠类和鸟卵,卵生。性暴躁,受惊时头呈三角形,常被误认为毒蛇,是较稀有的一种无毒蛇,捕食蜥蜴、鼠类和鸟卵。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中国国家重点...
三索锦蛇外文名Tri-rope beauty snake,是游蛇科锦蛇属的一种蛇,无毒。11月至次年3月为三索锦蛇的冬眠期,冬眠主要是在田基或墓地向南德鼠洞内,单一或成群,有时并和其他种类的蛇在一起。冬眠初醒时,常伏地等待阳光照射。行动敏捷,性较凶猛,遇人则攻击状。常见于田野、山坡、草丛、石堆、路边、池塘边。昼夜活动。受惊...
井冈山脊蛇是小型蛇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蛇类,游蛇科的蛇类绝大多数都是无毒蛇,井冈山脊蛇也是如此,无毒蛇。井冈山脊蛇研究资料非常少,而且数量也稀少。1983年至2009年期间也仅记录到4个个体,2010年至2011年期间密集调查发现另外5个个体,它们的栖息范围极其狭窄,已被列入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极危等级,如今也被我国...
蟒蛇拉丁学名Python bivittatus,是蟒科,蟒属大型爬行动物。蟒蛇善攀援,可长期生活在水中,嗜昏睡,夜行性、杂食性。该种喜热怕冷,25℃时活动状态一般;30℃以上时很活跃;20℃时不活动或少活动;15℃时便开始呈麻木状态;温度持续在5-6℃以下时,蟒蛇即死亡。当室温上升到35℃以上时,不喜活动;在强烈阳光下曝晒过久也...
东方沙蟒拉丁学名Eryx tataricus,为蟒科沙蟒属的爬行动物,俗名土棍子。与其他种相比,东方沙蟒十分活跃,亦十分温顺 —— 但是一些年轻个体以及一般发情期的雄性个体除外。沙蟒的食性很广,当然,不排除个体的差异,一般情况下,老鼠、蜥蜴、禽类等等,它们都会捕食。一般认为东方沙蟒4岁性成熟。也有报道认为雄性个体达到...
红沙蟒学名Eryx miliaris,是一种较为原始的小型到中等的无毒蛇类。红沙蟒在国外是常见种,但有些亚种群处于下降趋势。在中国数量不详。许多分类学家把红沙蟒和东方沙蟒作为一个种。荒漠地区的居民称其为“土棍子”或“两头齐”。红沙蟒是典型的沙漠蛇类,生活在广袤无垠的沙地环境中,它们并没有攀援登高的技能,白天受到沙...
闪鳞蛇拉丁学名Xenopeltis unicolor Reinwardt,是闪鳞蛇科闪鳞蛇属下动物。闪鳞蛇的头和眼较小,鳞片富于光泽,在阳光照射下,可以闪耀出电蓝,宝石绿、血红、紫红及铜色光泽,闪鳞蛇的名称源于此。尾短,尾长仅为体全长的1/12左右。腹鳞较窄。其宽度不到相邻背鳞的3倍,这是闪鳞蛇的原始特征。闪鳞蛇夜间外出活动觅食,以...
红尾筒蛇外文名Red-tailed pipe snake,是盾尾蛇科筒蛇属的一种动物。红尾筒蛇是地地道道的穴居蛇,平时呆在稻田公园松软的泥土里,只有捕食才会出现在地面上,这条扁平的尾巴的作用仅仅是用于模仿眼镜蛇扁平的头颈在遇到威胁时竖起尾巴发出警告。鲜艳夺目像眼镜蛇头颈部的尾巴,是一条红尾筒蛇作为一条小型无毒蛇最后的自保...
香港盲蛇(学名:Typhlopslazelli)为盲蛇科盲蛇属的爬行动物,又名拉氏盲蛇,是香港的特有种。本种以JamesD.Lazell之名命名,以表现他对香港近郊区爬行动物群落研究的贡献。模式标本在1988年由SandraBrown在薄扶林采集,而副模标本于1992年采自香港大学校园,存于哈佛大学动物比较学博物馆。人类对于香港盲蛇的习性所知甚少...
香港双足蜥Bogadek's burrowing lizard,是香港特有的爬行动物。2012年,香港特区政府将2011年发现该物种的晨曦岛和石鼓洲等岛屿纳入政府填海研究计划和焚化炉计划中,有环保团体认为就再发现香港双足蜥,应停止在上述地方填海或大型基建。发展局表示,将于2012年第4季公布多个填海选址,以便咨询公众,但没透露上述岛屿...
桓仁滑蜥外文名Huanren dwarfskink,无亚种。桓仁滑蜥主要摄食蚊、蝇、蜘蛛和蚯蚓以及昆虫幼虫和蛾类。人工饲养中的个体亦食面包虫幼体,喜食程度稍差。桓仁滑蜥每年4月末开始出蛰,5月交配,7月产仔,10月开始入蛰。由于桓仁滑蜥自身抵御敌害的能力较弱,所以天敌较多,主要有蛇、黄鼬、一些猛禽和鼠类等。桓仁滑蜥的雌体每...
圆鼻巨蜥外文名Common Water Monitor,有5个亚种。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圆鼻巨蜥昼夜都出来活动,但外出最频繁的则是清晨和傍晚,它们会在水中游泳,或是爬到矮树上去找食物。圆鼻巨蜥的食谱很广泛,从鱼、蛙、虾、鼠到其他的一些小型的爬行动物甚至昆虫和鸟卵都是它们的食物;偶尔它们也吃动物尸体,甚至偷食附近村庄里的家...
孟加拉巨蜥外文名Bengal Monitor Lizard,有3个亚种。孟加拉巨蜥主要活动于地面,也会攀爬树木。雄性较雌性活跃(雄性:4.5小时/天,雌:2.85小时/天)。活动范围雄性为53000m2,雌性为44000m2。以昆虫、蜘蛛等节肢动物、青蛙、蜥蜴、蛇、蝙蝠、鱼蜗牛与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并会舔食蚂蚁。养殖孟加拉巨蜥幼体:牛肉(生或熟...
脆蛇蜥外文名Hart's glass lizard,无亚种。脆蛇蜥在10月中下旬,当气温下降到13℃左右时,陆续进入冬眠。当气温降至8℃以下,进入深眠。雌体和雏蜥在产卵洞穴内越冬,雄体在50-60厘米深的越冬洞中越冬。洞穴多匿藏在草根、树根下,隐蔽、向阳而背风。洞道斜下,内径约6厘米,末端洞室长圆形,内壁光滑,内径7厘米×9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