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有鳞目

瘰鳞蛇

2022-11-15 09:17:22 120
瘰鳞蛇

中文名:瘰鳞蛇

别名:疣鳞蛇

纲目:有鳞目

科属:瘰鳞蛇科 瘰鳞蛇属

体长:60-250厘米

体重:暂无考证资料

寿命:暂无考证资料

保护级别:二级

特色:是一个完全生活于水中的蛇种

瘰鳞蛇的简要介绍

瘰鳞蛇(拼音:luǒ lín shé),英文名:Little wart snake,是一个完全生活于水中的蛇种。

e5f17f2ef31165ded34f469500b69da1_九雷图片转换器.jpeg

瘰鳞蛇主要的食物就是鱼,但是这种蛇的数量很多,过着群居的生活,所以当渔民捕鱼的时候,也会将瘰鳞蛇打捞上来,开始有很多渔民认为这是鳗鱼。瘰鳞蛇同类相比水性非常好,主要是期皮肤非常的松弛,非常善于捕猎,有的时候会潜伏在河床,等待猎物慢慢接近,然后一招出击,死死的咬住猎物,直到猎物无法呼吸死亡为止。

瘰鳞蛇属于卵生动物,在每年的10月份进行产卵,每一次最多能够产下八条小蛇,刚刚出生的小蛇长度在220毫米,并且刚刚出生的小蛇不能够出去觅食,也不会爬行,可以说刚生出来的小蛇连眼睛都睁不开。雌性和雄性会在洞穴中进行交配,并且会将卵产在洞穴中。瘰鳞蛇巢穴非常简单,一般会选择大树洞或者是山洞。

瘰鳞蛇的巢穴在里面不会铺垫任何物质,所以一般卵都是直接会落在地面上,由雌性来进行孵化。整个孵化的过程需要25天左右,小蛇在一个月之后可以自行寻找食物,在半个月的时候就能够睁开双眼,并且自己爬行。小蛇在达到性成熟的时候会与自己的父母分开,并且寻找伴侣,同时开展新一轮的繁殖。

瘰鳞蛇在2000年时已经被列为了重点野生动物,并且也加入了红色名录,里面属于近危动物,同时国家对于捕杀者也制定了一些刑法制裁。很多不法分子会使用瘰鳞蛇的皮来制作箱包,导致瘰鳞蛇数量逐渐减少。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瘰鳞蛇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全长雌性1000mm,尾长占1/10。头部灰黑色,体尾背面灰白色,具黑色环纹或黑横斑。头较小,与颈区分不明显。头背被覆瘰粒状小鳞,吻背者略大;鼻孔位于吻背,开口向上,圆形,围以环形鼻鳞;眼小,位于头背侧,两眼间一横排有鳞8~11枚,瞳孔直立椭圆形。体粗壮而略侧扁,后段尤侧扁;通体皮肤松弛,覆以细小的瘰粒状鳞,环体中段一周有鳞约100枚;没有较大的腹鳞,沿腹面中央的皮肤形成一褶襞,覆以极小的棘鳞。尾短而侧扁。我国仅在海南省三亚沿海捕获过1条。国外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及所罗门群岛。生活于大陆或海岛沿岸河口地带,以鱼为食。在有的地方数量极多,常成群集队,渔民捕鱼时常被捕入网中。卵胎生,每次产仔蛇6~8条,初生仔蛇全长约220mm。
象鼻蛇瘰鳞蛇的腹部没有宽阔的鳞片,而且双眼长得接近顶部(身背),故此所有瘰鳞蛇都是水行性的。它们最为人注意的特色是其鳞片,瘰鳞蛇的表皮质感松弛,比起同体型的蛇类而言显得过份地硕大;而且它们的鳞片并不是逐片相互重叠的,反而是像金字塔一般以锥状堆积。瘰鳞蛇擅长伏击猎食,它们会潜藏在河床、溪涧中,等待鱼类游近,再以身体突击地把对方卷起来。它们的鳞片相当粗糙,因此能稳稳抓着滑溜的鱼类(注:和蟒类缠绕猎物不同,瘰鳞蛇并非是把它们缠死,而是起到防止逃跑的作用)。成年的瘰鳞蛇身长约在60厘米至2.5米之间。

瘰鳞蛇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瘰鳞蛇的主要分布地,西起自印度及斯里兰卡,以至东南亚热带地域、菲律宾一带;南至印尼、马来西亚、帝汶;东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岸、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及所罗门群岛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