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罗鱼(学名:Hucho taimen)是鲑科、哲罗鱼属冷水性的淡水食肉鱼类。哲罗鱼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溪水中,冬季在较深的水体如大江干流、湖泊中越冬,春季向溪流洄游产卵。哲罗鱼为纯淡水冷水性鱼类,绝大部分时间栖息在低温(20℃以下)、溶解氧量较高、底质为粗沙或石砾、水深流急、水质清澈、两岸植被繁茂的山区溪...
川陕哲罗鲑拉丁学名Hucho bleekeri,世界上5种哲罗鲑属鱼类中分布最南(北纬29-33°)的种类。川陕哲罗鲑属冷水性鱼类,喜栖居于深水河湾及流水环境,底质为砾石或砂石、海拔700-1200米的山麓溪流,两岸多高山遮蔽、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溶氧量及水温较低的水域。性活泼健泳、凶猛,喜单独活动。为凶猛肉食性鱼类,其食物主...
细鳞鱼拉丁学名Brachymystax lenok(Pallas,),为冰期自北方南移的残留种,属冷水性山麓鱼类。细鳞鱼一年四季活跃摄食。主要摄食无脊椎动物、小型鱼类等,也捕食蛙类及小型的啮齿类。极贪食,其胃内食物可占本身体重的10%左右,更能捕食为自身身体长1/2大小的鱼类。每天食欲最旺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其它时间多潜伏在溪流两岸...
巨魾拉丁学名Bagarius yarrelli,为鲇形目,鮡科,魾属一种热带淡水鱼类。食物以小鱼为主。性迟钝而贪食,可用拉网或沉钩捕获。个体很大,可超过50kg。肉呈黄色,俗称面瓜鱼,概源于此,是产地主要食用鱼。巨魾是真正的大型鱼类,体长可达到200厘米。它们在湍急的河流中生存,所依靠的就是自己的体重,还有强健有力的身体以...
红魾的名字来源于其胸鳍上的橘黄色,而不是因为它产自红河。红魾性凶猛,猎食性,主食小型鱼类、亦食蛙类及虾类。约在5~6月份繁殖。红魾和魾的最大区别在于眼径大小,红魾眼径比例4.1~8.1 %HL,魾10.9~11.4 %HL,红魾的胸鳍鳍条数更多,有12~13根,魾只有9~12根。另外红魾体型较大,最大体长可以达到100cm,而野外捕获的最...
魾拉丁学名Bagarius bagarius,为辐鳍鱼纲鲶形目吸口鲶科魾属的其中一种,俗名面瓜鱼。魾是肉食性鱼类,性凶猛,猎食性,靠嗅觉觅食主食软体动物及小型鱼类,嗜食腐尸亦食蛙类及虾类。约在5-6月份繁殖。对其野生状态数量不甚了解。但常可见到。近数十年来,由于产区人口剧增,电、毒、炸等有害捕捞方法的使用较为普遍,致使...
是鮡科鱼类中分布海拔最高的种类,可以分布到海拔约4500米的水域。黑斑原姚主要生活于石隙中,以昆虫卵或幼鱼为食。黑斑原鮡的染色体数目2n=48,同时还存在2n=42与2n=44两种核型。谢从新等通过研究采自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黑斑原姚样本发现黑斑原姚除在腹腔内具有正常肝脏外,在皮肤与体壁肌肉之间分生出一个与腹腔内肝脏连接的...
青石爬鮡拉丁学名Euchiloglanisdavidi(Sauvage, 1874),是鮡科石爬鮡属的一种鱼类。青石爬鮡是淡水底层鱼类。活动性小,生活于急流石穴中,以吸盘状的鳍吸附于石上。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及幼虫(如毛翅目石蚕、半翅目、积翅目、蝉游目、鳞翅目等),亦吃蚯蚓,次要食物是叶子、固着性藻类。肠长为体长的0.5-0.6倍。肉味鲜美,有...
长丝黑鮡拉丁学名Gagata dolichonema,喜以头躯腹面隐伏于水底岩石表面,以冲跳式动作捕食和游动。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金氏䱀(Liobagrus kingiTchang,1935)是钝头鮠科䱀属的一种动物。金氏䱀是小型鱼类,喜流水,主食水生昆虫以及小鱼小虾等。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成吉思汗鱼拉丁学名(Pangasius sanitwongsei),是东南亚湄公河,湄南河流域原生鱼种,为大型肉食性鱼类,整个湄公河乃至湄南河流域最凶猛的鱼类。主要吃甲壳类及鱼类。它们是会迁徙的。它们一般会在季风季节前产卵。成吉思汗鱼是肉食性鱼类。可与龙鱼,巨骨舌鱼,狗仔鲸,铅笔等大型鱼混养。此鱼性凶猛,不宜与小型鱼和...
昆明鲇(学名:Silurus mento),外文名Kunming-lakecatfish,属鲇形目鲇科鲇属,为中国特有种。昆明鲇为肉食性鱼类,喜生活于湖岸多水草处,白天隐于水底,晨昏活泼索食。昆明鲇原为滇池常见鱼类,为食用经济鱼类之一。由于产地周边人口急骤增多,大量生活污水泄入湖内,使湖水富营养化;其次工业废水注入湖中造成水质恶化...
斑鳠,Mystus guttatus,斑鳠是鲿科鳠属的一个物种,也叫做魽鱼、芝麻魽、白须魽,在广东农村也有叫剑鱼,钳鱼的。个体大,一般常见个体为1-2公斤,个体大者也有5-10公斤,最大者可达15公斤。斑鳠主要以甲壳类、昆虫类、鱼类、环节动物、植物碎屑等为食, 其中甲壳类的出现频率高达78.6%, 水生昆虫的出现频率为45.8%。其食物类...
厚唇原吸鳅拉丁学名Yaoshania pachychilus(Chen, 1980),为平鳍鳅科原吸鳅属的一种鱼类。厚唇原吸鳅于1980年由陈宜瑜院士在中国广西大瑶山发现,当时分类在原吸鳅属下。2012年,将其归入新属瑶山鳅属之下。该鳅属为平鳍鳅科瑶山鳅属的鱼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厚唇原吸鳅主要以附生于石上的固着藻类为食。也可喂食人工沉底饲...
小体高原鳅,Triphophysa minuta(Li,1966),是鳅科高原鳅属的一种个体较小的鱼类。栖息于新疆广阔的地域内。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湘西盲高原鳅(T.xiangxiensis)为鳅科高原鳅属的鱼类,是一种冷水性洞穴鱼类,仅分布于湖南湘西沅江水系,为我国特有种。1984年在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某地下河发现了盲鱼;1986年杨干荣等对采集到的3尾盲鱼标本的形态学做了简单描叙,并定名为湘西盲条鳅。1992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陈银瑞等对模式标本分析后,根据根...
拟鲶高原鳅学名:Triplophysa siluroides(Herzenstein, 1888),为鳅科高原鳅属的一种鱼类,为鳅科鱼类中最大的种。拟鲶高原鳅常喜潜伏于干流、大支流等水深湍急的砾石底质的河段,也栖息于冲积淤泥、多水草的缓流和静水水体,营底栖生活。拟鲶高原鳅曾为产地的经济鱼类。由于高原鱼类生长十分缓慢,而在黄河上游一带优...
无眼平鳅拉丁学名Oreonectes anophthalmusZheng,在武鸣发现的无眼平鳅是我国最早发现的盲鱼种之一,是世界上第二个报道的无眼无色素的鳅科鱼,数量极少,无眼平鳅对物种种质系统演化研究地位极高。无眼平鳅为溶洞鱼类,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栖息在岩洞的地下河流内,水流清澈,水温低。在溶洞的特殊生境中生活是长期适应的...
长薄鳅(学名:Leptobotia elongata)为鲤形目鳅科薄鳅属的鱼类,是鳅类中的巨人,是世界最大的鳅类之一。长薄鳅为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栖于江河中上游江段,江边水流较缓处的石砾缝间,常集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江河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长薄鳅属底栖凶猛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鱼、水生昆虫、虾、大型浮游动物...
黄线薄鳅(学名:Leptobotiaflavolineata)为辐鳍鱼纲鲤形目沙鳅科薄鳅属的其中一种,是中国的特有物种。黄线薄鳅长得很像嘎鱼,但大的要比嘎鱼大许多。十渡人叫“边干(鞭杆)”,密云人叫“边瞎子”,东北人叫“牛尾巴”。黄线薄鳅为底层鱼类,喜栖于山溪水流较缓处的石砾缝间,常集群在水底砂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