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鸟纲>>涉禽

黄眉企鹅(峡湾冠企鹅、凤冠企鹅、毛利企鹅)

近危
别名:Eudyptes pachyrhynchus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体征数据

  • 体长:约 40–60 cm
  • 体重:3–4 kg
  • 寿命:野外约 10–20 年

显著特点

冠企鹅类中最“林栖”的一种:常在灌丛/树根下筑巢,巢位隐蔽。
黄金眉冠+脸颊黑、腹部白,造型鲜明,毛利名 Tawaki。
潜水取食乌贼比重高,觅食层深浅随海况与地点改变。
小而分散的繁殖群,对干扰敏感,离巢易致雏鸟暴露于捕食。

详细介绍

一、物种概览

黄眉企鹅隶属冠企鹅属(Eudyptes,是新西兰西南部峡湾与斯图尔特岛一带的特有繁殖种。由于常在密林与岩岸裂隙中繁殖、巢位隐蔽,加之海上活动时间长,种群监测难度较大,历史估算值被认为可能偏低。

二、分布与栖息地

主要在新西兰南岛西南部海岸及其离岸岛屿繁殖,少量个体在外海觅食后会漂至塔斯曼海甚至澳大利亚海岸。繁殖地多位于潮湿温带雨林/灌丛近旁的岩岸或洞穴、倒木下方,减少高温与掠食风险。

三、行为与生态

繁殖季通常在冬末至春初归巢,营巢分散而对干扰敏感。食谱以乌贼为主,兼食磷虾与小鱼;不同殖群在潜水深度与觅食层上存在显著差异,反映近岸海洋环境的空间异质性。

四、保育现状与威胁

IUCN 现评为近危(NT),但新西兰 DOC 在国内评估中列为国家层面受胁。核心威胁包括:

  • 外来捕食者(鼬/老鼠/野猫/犬)侵入巢区导致卵/雏损失;

  • 人类干扰与旅游压力使成鸟离巢,雏鸟易受掠食;

  • 渔业交互(兼捕/食物竞争)与海况变化影响觅食成功率。

优先措施:关键繁殖地捕食者控制/围栏、巢区访客管控、海域管理(减少兼捕)、长期标志/声学与卫星跟踪监测。



分布范围

温带海洋与新西兰南岛西南部峡湾、斯图尔特岛等沿岸林地/岩岸繁殖地;近岸—外海觅食。
分布:新西兰南岛西南岸与其外海岛屿(偶至澳大利亚)

习性形态

头顶自眼后生出亮黄色羽冠,向后外侧伸展;面罩与上体黑色、腹部白色,喙粗短。
比皇帝/国王企鹅小得多,体型与岩跳/马卡罗尼相近;步行稳健,攀岩与穿行林地适应性强。
成鸟虹膜深色;雌雄外观相似,雄性体型略大、喙更粗。

常见问题

Q1:黄眉企鹅和马卡罗尼/岩跳企鹅怎么区分?
A:三者都属冠企鹅,有黄色羽冠。黄眉企鹅冠羽较短、巢位常在林地/岩洞隐蔽处;马卡罗尼(E. chrysolophus)繁殖更偏副南极岛屿,群体大;南方岩跳(E. chrysocome)体型略小,多在裸露岩岸繁殖。

Q2:IUCN 到底是“近危”还是“易危”?
A:2020 年 IUCN 更新为近危(NT);不少网站仍沿用旧的“易危(VU)”文字。发布前请以 IUCN/BirdLife 最新页面核对。 

Q3:为什么调查这么难?
A:繁殖地点隐蔽而分散,且多在陡峭林地/洞穴;加上海上活动时间长,导致地面普查与同步计数困难,历史估算可能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