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鸟纲>>攀禽

鸮鹦鹉(Kākāpō)

极危
学名:Strigops habroptilus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体征数据

  • 体长:58–64 厘米(个体差异)
  • 体重:雌 1.3–2.0 千克;雄 2.0–4.0 千克
  • 寿命:可达 40–60+ 年

显著特点

不会飞的夜行鹦鹉;雄性鸣场求偶(lek);与林木丰年结实同步繁殖;长寿。

分布及栖息地

历史分布于新西兰北/南岛森林;现主要在无天敌离岛与围封保护地的原生林与灌丛。

外观

苔绿色杂斑体羽;明显面盘与须状触须;四肢粗壮,翅短尾长。

详细介绍

鸮鹦鹉(kākāpō,Strigops habroptilus)是新西兰特有、世界上唯一的不会飞的夜行鹦鹉,亦是体型最大、寿命最长的鹦鹉之一。其面盘似猫头鹰而得名“鸮鹦鹉”。 历史上广布于新西兰北岛与南岛的原生森林,如今仅在若干无天敌离岛与围封保护地中依赖密集管理存活, IUCN 评估为极危(CR)

生态与行为

夜行地栖,善攀爬与滑翔短距离,主要取食本地植物的叶、茎、根与果实。繁殖与林木丰年结实(mast)紧密相关, 尤其与rimu 等南洋杉类结实高峰同步。雄鸟在繁殖季建立“集体鸣场(lek)”,夜间发出低频“隆隆”求偶声吸引雌鸟; 雌鸟独自孵化与育雏。

形态与识别

体羽苔绿色夹黄黑斑,具明显的面盘与须状触须;翅短尾长,双足粗壮,喙角质发达;虹膜深褐色。 体态敦实,行走缓慢但善于攀树。

繁殖与寿命

2–4 年甚至更长才繁殖一次(取决于林木结实);每窝 1–4 枚卵。雏鸟离巢期长,性成熟较晚。 记录显示可存活 40–60+ 年。

威胁与保护

  • 外来掠食者:貂类、猫、鼠等导致成雏高死亡。

  • 小种群效应:近亲繁殖与遗传多样性低。

  • 栖息地丧失:历史开垦与伐木。

新西兰“鸮鹦鹉复育计划”通过天敌清除、人工育雏、个体健康监测、无线电/卫星跟踪、补充饲料与遗传管理等手段, 使种群逐步增长,但仍需长期高强度投入。

常见问题

Q1:为什么叫“鸮鹦鹉”?

因其面部羽毛形成的圆形面盘与猫头鹰相似,且主要夜行。

Q2:它会飞吗?

不会真正飞行,但能攀树并以翅膀助力短距离滑降。

Q3:为什么繁殖不稳定?

繁殖与森林丰年结实同步,丰年才有足够高能量食物养育幼雏。

Q4:保护现状如何?

在多座无天敌岛与围封地实施密集管理(天敌控制、人工育雏、健康与遗传管理),总体缓慢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