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鸟类>>陆禽

蓝胸鹑

2023-02-05 19:21:47 88

蓝胸鹑的简要介绍

蓝胸鹑(学名:Synoicus chinensis)外文名Blue-breasted Quail、King Quail、Asian Blue Quail,有10个亚种。

f7246b600c33874438d0765a5a0fd9f9d72aa0fb_九雷图片转换器.jpg

蓝胸鹑为留鸟或夏候鸟。晨昏时出没于空旷地觅食谷粒、草籽等,也吃昆虫、蜘蛛,嗜食白蚁。飞翔快速,沿着直线低飞。以谷粒、草籽、昆虫、蜘蛛等为食。叫声为悦耳的的双哨音ti-yu, ti-yu声。

蓝胸鹑繁殖于6-8月,营巢于平原、低山丘陵和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地。巢多置于地面天然凹坑内。每窝产卵4-8枚,卵的颜色为淡橄榄褐色或淡黄色,有时有细而稀疏的暗色斑点。大小为22.9-27.7×17.3-20.4毫米。孵化期为16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注:第86项)。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

2020年10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蓝胸鹑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除适量保留种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

维护生态平衡,人人有责!



蓝胸鹑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雄鸟:头顶以至后颈上部暗棕褐色,羽基黑褐色;头顶中央具浅黄色纵纹;额、眼先、眼纹及颈侧均蓝灰色;眼先下有一白纹,后伸至眼;颊纹黑色;在此纹下的颊部白色;后颈下部、肩和背等均暗棕褐色,杂以黑色虫蠹斑及较粗的横斑,背羽常具浅黄近白的羽干纹;尾上覆羽及内侧次级飞羽亦栗褐,杂以黑褐色细斑;大覆羽及内侧次级飞羽的羽端并缀有赤栗色;初级覆羽以及外侧所有飞羽均黄褐色,无斑;尾赤栗色。颏和喉黑色,由其后侧角向上伸出一条黑纹连到耳羽;前颈白色,后围以黑色窄缘;胸部蓝灰色,在中央有赤栗色混入;两胁蓝灰色,稍杂以赤栗色;腹部以至尾下覆羽均为赤栗色;腋羽中等长,略显银灰白色,羽端红色。
雌鸟:羽色与鹌鹑近似。头顶黑褐色,但范围窄,羽缘黄褐;头顶中央贯以浅黄色纵纹。上背暗棕褐色,具白色羽干纹,羽端具黑斑;下背、肩、腰和尾上覆羽均黑褐色,杂以浅棕褐色横斑,并具宽阔的浅黄色羽干纹。翅上内侧覆羽大都棕褐,杂以黑色横斑,外侧覆羽和飞羽暗褐无斑,最外侧初级飞羽狭缘以白色。头和颈的内侧黄褐;颏及喉的上部白色,杂以黄褐色,喉的下部浅黄褐色;胸部和两胁黄褐色,具黑褐色细横斑,这与鹌鹑具黑褐色纵纹的情况显然有别。腹淡黄色;围肛羽白色微黄,羽基暗灰褐色;尾下覆羽黄褐色,具黑褐色横斑。
虹膜朱红到深红色(♂)或褐色(♀);嘴黑色,边缘淡黑色;跗蹠和脚趾鲜黄色;爪鲜褐色。
大小量度:体长120-140毫米;嘴峰:9-11毫米;翅:65-78毫米;尾20-25毫米;跗蹠:20-24毫米。(注:雄性-♂;雌性-♀)

蓝胸鹑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原产地:澳大利亚、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和越南。
引进:关岛。
中国自西向东见于云南的新平、富宁、绿春、元阳、金平,贵州的平塘,广西的北海、合浦、贵港、百色,广东的广州,海南,福建的邵武、武夷山和台湾的山地,此外在山东威海也有报道。
栖息于平原以及低山地带,河边的草地和沼泽的高芦苇内,平原或山地的河沟水域边缘的草丛中,亦常见于竹林和稀疏的矮树丛中。也在灌丛、竹林的边缘成小群游荡。罕见于中国南部及东部低海拔的草地、灌木丛及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