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院子里看到一只“搬土能手”,到底是旱獭(woodchuck/groundhog)还是囊地鼠(pocket gopher)?它们都会打洞、啃植物,但其实分属不同家族,行为和留下的痕迹也大不相同。认清对象,治理才有效。

旱獭隶属松鼠科(Sciuridae),和地松鼠、草原犬鼠是“亲戚”。囊地鼠则属囊地鼠科(Geomyidae),是另一支啮齿类。血统差异最终会体现在体型、面相、打洞方式与取食习惯上。
旱獭体型粗壮得多,常见体重约3–6 千克(7–13 磅),耳朵明显、眼睛较大,尾巴中等且蓬松;门齿虽大,但合口时通常不外露。
囊地鼠更紧凑轻小,多低于1 千克(<2 磅),耳小眼小,短而少毛的尾巴;最醒目特征是门齿合口也外露,两侧还有毛衬颊囊,方便把根茎植物塞进“口袋”。
旱獭广布北美东部与中部、南加拿大,乃至阿拉斯加,偏爱田野边缘、路堤、林地交错带等开阔地。冬季进入冬眠。
囊地鼠主要见于大平原、西部各州以及北美与中美的草地、农田与深厚疏松土壤,全年多穴居活动,很少长时间露头。

旱獭的巢穴更深更大,入口通常圆形、直径约15–25 厘米(6–10 英寸),洞口旁常有扇形或不规则的土堆,多位于篱笆根、灌丛边。整套洞道可达8–15 米,含卧室与育幼室,并设隐蔽的“逃生洞”。
囊地鼠的系统浅而广,像地表下的“采食网格”,出口多被土塞住。地表最易辨认的是新鲜的“新月形/马蹄形”土堆,常串成一列;看不到敞开的洞口,因为它们会在洞内把孔口堵死。
旱獭在白天出洞取食,沿地表啃食三叶草、苜蓿、嫩菜苗,甚至低矮灌木嫩枝;你常能看到它在洞口晒太阳,受惊一头扎回洞。入秋会暴食蓄脂以备冬眠。
囊地鼠是“地下搬运工”,偏好在洞内把植物整株往下拽,地面常见残存的被咬断根冠或突然“失踪”的秧苗;它们多在地下完成采食与搬土,夜里或清晨出现新土堆最典型。

白日见大个、圆洞配扇堆、耳尾都显眼——多半是旱獭。
夜里起新堆、新月成串排、洞口常封堵——十有八九囊地鼠。
遇到旱獭时,更有效的是地上围挡 + 地下折脚:用镀锌铁丝网(硬质金属网)围高90–120 厘米,下埋25–30 厘米并向外折成L 形,紧闭门缝、清理围栏内外30–60厘米的植被,降低隐蔽性。若需封洞,务必在确认巢穴无幼崽后进行。
遭遇囊地鼠则应主攻地下:菜床四周与底部铺设6–13 毫米网孔的五金网,深45–60 厘米形成根系屏障;在最新土堆下方寻主通道布设对张夹或箱夹;根茎作物辅以地下防护篮。仅做地表栅栏通常收效甚微,因为它们几乎不在地面觅食。
认清是谁在“装修”你的草坪,选对策略,才能既护住菜园,也还你一个不再“塌方”的院子。
我们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创作了这篇文章,然后确保它经过 动物top 编辑的事实核查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