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知识>>科普

巴拿马濒危动物 22 种(科普版)

2025-08-27 16:56:03 5

位于中美洲狭地的巴拿马拥有热带气候与多样生态系统,从加勒比海到太平洋的海岸、低地雨林、高地云雾林与红树林交织出极高的生物多样性。遗憾的是,受栖息地破碎化、污染、非法捕猎与野生动物贸易等影响,许多物种正走向消失的边缘。下面汇整 22 种在巴拿马境内受到威胁的代表性动物,附上要点辨识、生态习性与主要威胁,便于科普阅读与检索。

1.webp


巴拿马金蛙(Atelopus zeteki)

  • 分布与栖息地:巴拿马特有种,主要依赖潮湿的山地溪流与周边雨林地带。

  • 形态特征:全身金黄色,体长约 4.5–6.3 cm;雌性通常大于雄性。

  • 行为生态:除短促低鸣外,还会以“挥臂信号”(前肢做出手势)进行“肢体语言”交流,适应湍急溪流的高噪音环境。

  • 就地现状:自 2007 年起被认为野外功能性灭绝/可能野外灭绝,现主要依赖圈养保育与再引入计划。

  • 主要威胁:栖息地丧失与污染、壶菌病(真菌性大规模两栖类疫病)、非法采集。

2.webp


绿咬鹃(Pharomachrus mocinno)

  • 分布与栖息地:从墨西哥南部经危地马拉至巴拿马西部的高地云雾林。

  • 形态特征:雄鸟通体具金绿虹彩,胸腹鲜红,具延长的华丽尾羽;雌鸟色泽相对朴素、尾较短。体长约可达 40 cm。

  • 食性与角色:以果实为主(食果/传播种子),兼食昆虫。

  • 保护等级近危(区域内种群下降)。

  • 主要威胁:云雾林砍伐与破碎化、非法捕捉与交易。

3.webp


巴拿马夜猴(Aotus zonalis)

  • 分布与栖息地:仅见于巴拿马至哥伦比亚乔科省一带,多在次生林、河岸林等各类林地。

  • 形态特征:大眼适应夜行,体重约 0.9 kg;背部栗红至棕色,腹面泛黄,手部深色。

  • 行为生态夜行、树栖、强领域性、趋向一夫一妻的小群体(2–6 只)。

  • 主要威胁:森林砍伐与污染导致的栖息地减少;确切野外数量不明但呈下降趋势。

4.webp


中美美洲狮(Puma concolor costaricensis)

  • 分布与栖息地:巴拿马、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的湿/干性森林。

  • 形态特征:体重约 24–65 kg,体色红棕至黄褐,四肢修长、头相对较小。

  • 生态习性独居、夜行、善于远距离移动。主要捕食白尾鹿等中大型哺乳动物,偶有袭击家畜的冲突事件。

  • 保护要点:全球层面并非极危,但区域上易危/受胁;关键在于维持连通的生态廊道与降低人与兽冲突。

5.webp


角雕(Harpia harpyja)

  • 国家象征:巴拿马国鸟。

  • 体型:美洲体型最大的鹰类,体长可近 1 m,翼展约 2 m,体重可达 10 kg(雌性更大)。

  • 食性:强大的顶级猛禽,能捕食树栖的树懒、猴类、犰狳与鸟类等。

  • 保护等级近危(种群缓慢下降)。

  • 主要威胁:低地雨林的持续丧失与破碎化、偶发的人类迫害。以保护繁殖地与关键巢区为重。

6.webp


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

  • 栖息地:干旱林、次生林、稀树草原与河岸林。

  • 生态习性反刍性草食,取食嫩叶、果实、种子与真菌;昼夜均活动,可单独或小群出现。

  • 识别要点:疾奔时高举的白色尾巴极显眼;换毛明显,冬季偏咖啡色,夏季泛红。

  • 保育状况:总体较稳定,但区域内仍需控猎栖息地管理以防局部衰退。

7.webp


其他在巴拿马受威胁的代表物种(精选)

  • 杰氏蜘蛛猴(Ateles geoffroyi):高地及低地森林的树栖灵长类,濒危;受林地破碎化与盗猎影响。

  • 中美貘/贝尔德貘(Tapirus bairdii):中美洲最大型的地栖哺乳动物之一,濒危;受栖息地丧失与盗猎威胁。

  • 小虎猫/虎猫(Leopardus tigrinus):体型小的斑点猫科,常因毛皮与栖地破碎化受威胁。

  • 食蚁兽(Vermilingua,泛称):含大食蚁兽与小型近缘类群,受道路致死与栖地变化冲击。

  • 白唇髯猪/白颊野猪(Tayassu pecari):群居的野猪近缘类,易危;对狩猎与伐林敏感。

  • 美洲海牛(Trichechus manatus)易危;红树林与河口区受干扰、船只撞击与渔具缠绕是主要威胁。

  • 新热带水獭(Lontra longicaudis)近危;受水污染与河岸栖地改造影响。

  • 豹猫/虎猫(Leopardus pardalis):夜行中小型猫科,栖地丧失与非法交易是主要压力。

  • 松鼠猴(Saimiri oerstedii):多在巴拿马西部与哥斯达黎加,受栖地压力影响。

海龟类(均在巴拿马海岸有上岸产卵或觅食记录)

  •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极危;盗采龟壳、沿海栖地退化与渔业兼捕。

  • 绿海龟(Chelonia mydas)濒危;沿岸开发与兼捕、光害干扰上岸。

  • 榄蠵龟/太平洋丽龟(Lepidochelys olivacea)易危;群集产卵海滩易受干扰。

  • 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易危;塑料误食与渔具缠绕是关键威胁。

  • 红海龟/蠵龟(Caretta caretta)易危;渔业兼捕与海滩改变影响繁殖成功。

8.webp

其他记录

  • 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主要为旅鸟/迷鸟,全球不濒危,但当地湿地质量影响其迁飞停歇。

  • 灌林犬/丛林犬(Speothos venaticus)近危;极依赖连通的森林网络,对人类干扰敏感。

注:以上全球等级为概览,区域受胁程度可能更高;在巴拿马境内的保育优先级通常与当地种群趋势相挂钩。


在巴拿马如何帮助濒危动物(公众可做的事)

  • 减少污染:少用一次性塑料,优先公共交通与步行,妥善处置电池与化学品。

  • 尊重保护地:进入国家公园与保护区遵守规定,不喂食、不干扰野生动物。

  • 拒绝非法宠物:不购买野外捕获的“异宠”;任何合法个体必须具备CITES 文件与来源证明。

  • 举报盗猎与非法交易:发现可疑线索及时向主管机构报告。

  • 拒绝野生动物制品:不购买龟壳、羽饰、兽皮或其他来源不明的纪念品。

  • 防外来种入侵:不随意放生外来生物,园艺与水族尽量选用本地或可控种。

  • 参与守护:以志愿者或捐助的方式支持当地的保育组织、海龟巡护队与社区共管项目。

  • 传播科普:分享可靠的物种资讯与保育知识,扩大社会影响力。

——
关注森林连通性、沿海产卵沙滩、河口与红树林修复,是巴拿马当前的关键保育方向;每一位公众的选择与行动,都能为这些独特的生命赢得时间与希望。


动物标签: 巴拿马濒危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