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物>>爬行动物>>龟鳖目

玳瑁

无危
学名:Eretmochelys imbricata

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体征数据

  • 体长:背甲长 60–95 cm(成体)
  • 体重:约 40–70 kg(大型个体可更重)
  • 寿命:估计 30–50+ 年

显著特点

喙形尖锐;背甲鳞片叠瓦状;以海绵为主食;成熟慢、跨国迁徙;温度决定性别。

分布及栖息地

热带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珊瑚礁与岩礁浅海,常见 <30 m。

外观

心形至椭圆背甲、后缘锯齿;桨状前肢;头小而尖、鹰喙上颌。

详细介绍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热带海域最具代表性的海龟之一, 以其上颌前伸如鹰喙叠瓦状(imbricate)背甲鳞片而闻名。它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中 扮演重要的海绵捕食者(spongivore)角色,有助于维持礁体群落结构。


生态与生物学

  • 食性:海绵为主,亦摄食海葵海鞘、藻类与小型无脊椎,喙形利于在珊瑚缝隙取食。

  • 生活史:幼体随洋流漂浮,亚成体在近岸礁区定居;成熟缓慢(约 20–35 年)。

  • 繁殖:雌龟在夜间上岸于沙滩筑巢产卵温度决定性别(高温偏雌)。


形态与识别

背甲心形至椭圆,后缘锯齿状;背甲鳞片相互重叠呈“叠瓦”;头小而尖,喙状上颌发达;肢体为桨状前肢适于游泳。


体型与寿命

  • 体长:背甲长度常见 60–95 cm(成体)。

  • 体重:多为 40–70 kg,大型个体可更重。

  • 寿命:估计30–50+ 年


分布及栖息地

广布热带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喜珊瑚礁、岩礁与海草/海藻带; 觅食常在浅海(多 < 30 m),迁徙跨国界。


保育与威胁

  • 主要威胁:贝壳(玳瑁壳)贸易非法捕杀与取卵渔具副渔获(延绳/流刺网)、海滩开发与光污染珊瑚礁退化海洋垃圾

  • 管理要点:栖地保护、禁售玳瑁制品、渔具改良(圆形钩/降龟装置)、管理海滩照明与清理海洋垃圾;国际公约列入严格附录。

IUCN:极危(CR)(以最新权威评估为准)。

常见问题

Q1:如何与绿海龟或玳瑁近似种区分?玳瑁喙形尖锐、背甲鳞片重叠且后缘锯齿;绿海龟背甲平滑、喙钝。

Q2:为什么玳瑁对珊瑚礁重要?作为海绵捕食者,可抑制部分海绵对珊瑚的竞争,维持群落平衡。

Q3:如何保护海滩上的巢?减少夜间光源、设置保护围栏、巡护与标识、避免车辆碾压并开展公众教育。

Q4:误捕后如何减害?使用降龟装置、圆形钩、降低延绳深度与关季关区;放归前尽量水中解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