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按类别>>哺乳动物>>单孔目

鸭嘴兽

2023-11-25 11:11:02 149
鸭嘴兽

中文名:鸭嘴兽

别名:Ornithorhynchus anatinus

纲目:单孔目

科属:鸭嘴兽

体长:

体重:

寿命:

保护级别:无危

特色:

鸭嘴兽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

鸭嘴兽的分布范围及栖息地

鸭嘴兽的详细介绍

鸭嘴兽(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是一种澳大利亚小型两栖哺乳动物,以其原始特征和特殊适应性的奇怪结合而闻名,尤其是扁平的、几乎滑稽的喙,早期观察者认为这是缝在哺乳动物身体上的鸭子的喙。眼睛下方有明显的白色毛皮,增加了其独特的外观。身体其余部分的毛发上面是深棕色到浅棕色,下面的毛发颜色较浅。


鸭嘴兽在澳大利亚东部的水道中很常见,通常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但偶尔也会捕食水面的青蛙、鱼或昆虫。这种害羞的生物从黄昏到黎明最活跃地觅食,白天在河岸上挖的洞穴里躲避。它非常适合其水生生活方式,拥有扁平的鱼雷状身体、浓密的防水皮毛以及用于游泳和挖掘的强壮前肢。甚至头部也是流线型的,每只耳朵和一只小眼睛都被安置在一个凹槽中。当鸭嘴兽在水下进食时,视觉、嗅觉和听觉基本上都处于关闭状态,但它拥有独特的机电系统电感受器和触觉感受器使其能够在水下完美导航。类似的电感受器也存在于针鼹中,针鼹与鸭嘴兽一起组成了哺乳动物单孔目,这是一个具有极其古老历史的独特类群。

1.jpeg

自然历史


鸭嘴兽通常是独居的,它们的一生要么沿着河流、溪流和湖泊的底部进食,要么在河岸上挖的洞穴中休息。它们精力充沛,在水中几乎连续不断地进食,用扁平的喙铲过河床碎片,寻找幼虫昆虫和淡水甲壳类动物(最喜欢的食物)。鸭嘴兽利用其复杂的机电系统来检测猎物肌肉发出的微小电信号。进食后,它会退回洞穴,洞穴的入口足够大,只能容纳鸭嘴兽,并可以挤出皮毛中多余的水分。


鸭嘴兽的分布范围从塔斯马尼亚的高地和澳大利亚阿尔卑斯山到靠近大海的低地地区。尽管有时人们会看到鸭嘴兽在咸水中游泳,但鸭嘴兽必须在淡水中进食,淡水中其电子导航系统可以发挥作用。鸭嘴兽存在于澳大利亚东部各州向东和向西流动的河流系统中,但在昆士兰州北部却没有鸭嘴兽,并且与它的近亲针鼹不同,鸭嘴兽似乎并没有在新几内亚岛定居。


一般来说,鸭嘴兽在黎明和黄昏(黄昏)时最活跃,但根据季节、云量、溪流生产力,甚至个人喜好,鸭嘴兽也可以在白天活跃。据了解,鸭嘴兽不会冬眠。然而,它们的体温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异常低(约 32 °C [90 °F])。研究表明,即使在温度低至 4 °C (39 °F) 的水中长时间浸泡后,它们也能保持恒定的体温,这一事实推翻了单孔类动物无法调节体温的观点。


形式与功能

鸭嘴兽的长度范围为 38 至 60 厘米(15 至 24 英寸);雄性通常比雌性大。水生适应性包括平坦的流线型身体、位于背部的眼睛和鼻孔以及使鸭嘴兽保持良好绝缘的浓密防水皮毛。长护毛保护柔软的底毛,即使在水中数小时后仍保持干燥。前脚上的宽阔的蹼远远超出了爪子,对于推动动物在水中前进至关重要。桨状的尾巴在游泳时起到稳定器的作用,而后脚则起到方向舵和刹车的作用。


鸭嘴兽奇怪的骨骼特征包括古老而 坚固的 肩带和短而宽的肱骨,为异常强壮的前肢提供了广泛的肌肉附着区域。的外侧喙上覆盖着柔软、敏感的皮肤。在喙内部,成年鸭嘴兽没有真牙,而是发育出由硬化牙龈组织组成的扁平垫。雄性鸭嘴兽有一个每个脚踝内侧的骨刺连接到毒腺位于大腿上方。可以使用马刺进行防御,如果马刺刺入皮肤,毒液的效力足以杀死小动物并给人类带来剧烈的疼痛。


生命周期和繁殖

尽管鸭嘴兽数量众多,但人们对野生鸭嘴兽的生命周期知之甚少,而且很少有鸭嘴兽被成功圈养。除了交配外,两性都会互相回避,而且它们至少要到四岁才会交配。雄性在繁殖季节经常打斗,用锋利的脚踝骨刺互相造成伤口。求爱和从冬末到春季,交配发生在水中;交配时间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交配范围越北的地区发生得越早,而越南的地区则发生得越晚。交配是一件费力的事。在一次录制的视频中,人们看到雄性用嘴紧紧抓住雌性的尾巴,雌性带着它进行了一场穷尽的追逐。


雄性不参与抚养幼崽。女性建造专门建造育苗洞穴,它们通常产下两个小皮革蛋。妊娠期至少为两周(可能长达一个月),卵子的孵化可能还需要 6 至 10 天。雌性通过将卵卷曲在卵周围并用尾巴触碰喙来孵化卵。每只小鸭嘴兽都是在孵化器的帮助下从蛋中孵化出来的。蛋牙和肉质小节(肉阜),是爬行动物过去的结构遗留物。幼崽从特殊的乳毛中吸取乳汁,并在洞穴中受到保护,在独立之前吮吸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刚孵化的鸭嘴兽的体重在出生后的前 14 周内通常会增加 20 倍,它们的牙齿在幼年鸭嘴兽离开洞穴自行进食后不久就会脱落。


雄性和雌性在 12 至 18 个月之间完全发育,并在大约 18 个月时性成熟。对于小型哺乳动物来说,它们的寿命很长。一些研究记录了个体在野外生活了 20 多年的情况。鸭嘴兽在圈养条件下可以存活近23年。


进化、古生物学和分类

适应水生的类似鸭嘴兽的单孔目动物可能是从更普遍的陆生 单孔目动物进化而来的。类似鸭嘴兽的单孔类动物化石记录中首次出现是在大约1.1亿年前,即白垩纪早期,当时澳大利亚仍通过南极洲与南美洲相连。直到最近,这种白垩纪单孔类动物(Steropodon galmani(以令人惊叹的蛋白石下颌而闻名)被归入鸭嘴兽科,但部分基于分子研究和部分牙齿结构,它现在被分类为自己的科,Steropodontidae。


现存的鸭嘴兽家族(Ornithorhynchidae)包括已灭绝的属Monotrematum(可追溯到约 6100 万年前的古新世)和奥硬齿龙(可能最早出现在大约 2300 万年前的渐新世和中新世边界附近)和现存的鸟喙龙。在 6200 万年前的巴塔哥尼亚沉积物中发现的M. sudamericanum证实,鸭嘴兽曾经分布在曾经地理上相连的南部大陆(冈瓦纳古陆)。Monotrematum和Obdurodon物种保留了功能性牙齿,并且比现存的鸭嘴兽(Obdurodon)长 60 厘米(24 英寸)更强壮。


卵生

卵生,排出未发育的卵而不是活的幼体。卵可能在释放前已经受精,如鸟类和一些爬行动物,或者在体外受精,如两栖动物和许多低等动物。一般来说,卵生物种产生的卵的数量大大超过了产下幼崽的物种的后代数量,但由于缺乏母性保护,存活的机会减少了。比较 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