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蛇(Sea Snakes·总述)
无危基本信息
科学分类
- 中文名:海蛇(Sea Snakes·总述)
- 学名:Hydrophiinae / Laticaudinae(Elapidae)
- 纲目:有鳞目
- 科属:Elapidae Hydrophiinae Laticaudinae
体征数据
- 体长:多为 60–150 cm;大型 ~200 cm
- 体重:小型至中型蛇类,依种而异
- 寿命:数年—10+ 年(依种而异)
显著特点
海生眼镜蛇类;真海蛇胎生、海环蛇卵生;延长单肺、阀门鼻孔、盐腺与桨状尾;以鱼与鳗为食。
分布及栖息地
印度洋—西太平洋为主的热带—亚热带浅海与外海表层带;少数远洋型种延伸至东太平洋。
外观
体侧常有环带;尾强烈侧扁;头小扁、鳞多光滑;鼻孔具阀门。
详细介绍
海蛇(Sea Snakes)通常指生活在海洋中的眼镜蛇科(Elapidae)成员,主要包括两大类:真海蛇(Hydrophiinae,几乎全海生、胎生)与海环蛇/珊瑚环蛇(Laticaudinae,常称海鳝蛇/海青蛇, 多为上岸产卵的卵生海蛇,即“海青”)。二者均具神经毒,但在自然状态下多不具攻击性。
生态与生物学
呼吸与渗透调节:具延长单肺与阀门鼻孔;皮肤可进行少量气体交换; 具有盐腺排盐以适应海水。
繁殖:真海蛇多为胎生,终生不必上岸;海环蛇(Laticauda)多为卵生,需上岸产卵。
食性:以鱼类与鳗鲡为主,也取食甲壳类、头足类;多为伏击或主动搜索。
行为:常见于珊瑚礁—潟湖—陆架浅海,也有远洋型(如黄腹海蛇)。
形态与识别
尾部:典型侧扁桨状尾,提高推进效率。
体表:鳞片光滑或具弱脊,部分种体侧具黑白/黄黑环带。
头部:头小而扁,阀门鼻孔可关闭;口后毒牙,属于眼镜蛇科系统。
体型与寿命
体长:多为 60–150 cm;大型可达 ~200 cm。
寿命:野外多为数年—10+ 年,依种与环境差异大。
分布及栖息地
以印度洋—西太平洋为中心,分布于热带至亚热带的珊瑚礁、海草床、泥沙湾与外海表层带; 东太平洋亦有远洋型种(如黄腹海蛇)偶至美洲太平洋岸。
保育与威胁
威胁:渔具副渔获(延绳/流刺网/拖网)、栖息地退化(礁体衰退、海草床丧失)、污染与塑料碎片、极端海温事件。
管理:渔具改良与安全放流、关键栖地保护、海洋垃圾治理与公众教育。
IUCN:本条为类群总述(多属多种),不同物种评估差异大(LC–EN 等);本站按未评估(NE)标注。
常见问题
Q1:海蛇都必须上岸吗?不。真海蛇多胎生,终生可不登陆;海环蛇多卵生,需上岸产卵。
Q2:海蛇对人危险吗?多不主动攻击,但为神经毒蛇,切勿触碰或捕捉(科普提示,非医疗建议)。
Q3:如何野外识别?留意侧扁桨状尾、阀门鼻孔与可能存在的黑白环带;常见于礁坡与潟湖。
Q4:被误捕后怎么办?遵循安全放流流程(使用工具解缠、尽量在水中放归)。